Page 15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15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康熙 23 年(1684) 封「天后」
康熙 59 年(1720) 列入朝廷祀典
世宗雍正 4 年(171726) 賜「神昭海表」匾額
雍正 11 年(1733) 賜「錫福安瀾」匾額,令各省建祠春秋致祭
高宗乾隆 2 年(1737) 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 22 年(1757) 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
后」
乾隆 53 年(1788) 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
贊順天后」
仁宗嘉慶 5 年(1800) 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
贊順垂慈篤祐天后」
嘉慶 6 年(1800) 封天后父「積慶公」、母「積慶公夫人」
宣宗道光 6 年(1826) 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
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天后」
道光 19 年(1839) 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
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道光 28 年(1848) 加封〈恬波宣惠〉
文宗咸豐 2 年(1852) 加封〈導流衍慶〉
咸豐 3 年(1853) 加封〈靖洋錫祉〉
咸豐 5 年(1855) 加封〈恩周德溥〉、加封〈衛漕保泰〉
咸豐 7 年(1857) 加封〈振武綏疆〉
穆宗同治 11 年(1872) 加封〈嘉佑〉,並定以四十二字為限不得再增
資料來源:①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台北:秀威資訊,2006),頁 555-560。
②黃文博、吳建昇、陳桂蘭,《鹿耳門志》(台南: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2011),頁 220-221。
③張耘書,《臺南媽祖信仰研究》(台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頁 376-377。
在清代以後,媽祖的信仰受到官方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重要祀典,其春秋二季的祭典,
地方文武官員都須親臨致祭,透過祭典來展現媽祖的威儀,並且讓參與祭典的官民心生敬仰。
再且,民間流傳著媽祖各項靈驗神蹟,在經由民間社會一再傳播下,其職能也愈來愈多元,從
原來偏重於航海平安、救濟海上遇難生民,漸至商旅經營、農工產業、行軍演武之守護,乃至
助產求子、除瘟治病、降雨救旱等,各項乞求皆能透過奉祀媽祖兒得其所願,即在中國沿海地
區成為最重要的全能神祇,如《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便稱,媽祖從救助「翻覆舟船,
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至職能擴大後,遂有「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
藝,種作經營,或行兵布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
22
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 又從民間對其稱呼為「媽祖」、「媽祖婆」,不同於官方普遍所稱
之「天妃」、「天后」,這表現出民眾對媽祖信仰的神聖與尊敬之外,更多了一份如慈母般的親切
22 (明)不著撰者,〈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載於《正統道藏》19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
頁 106-107。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