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61
第四章 ◆ 武館與舞獅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據說在朝廷祭典時,有以大規模的獅子舞為慶祝。此種最初僅限於宮廷之內的「舞獅」,也因這
些將兵的遷移中國各地而傳給地方軍人,而終流傳於民間。此傳說為最為有力而被引用較多的
說法。
102
四、反清復明說
而反清復明之說也相當流傳,相傳「瑞獅」之名是滿清乾隆時所用的,當時漢人的反清情
緒激烈,舞獅亦成為宣傳反清的活動之一。因瑞獅的「瑞」字讀音與「睡」字相近,人們遂將
「瑞獅」改為「醒獅」,寓意漢人能像醒獅般從「沉睡」中「覺醒」起來。獅子所表達的故事,
以及所克服的重重障礙等都暗示了他們反清的決心。獅舞最後的戲碼所採的「青」,表面上是指
生青菜,其實暗指的是滿清的「清」。
103
第三節 舞獅的種類
在臺灣,舞獅俗稱「弄獅」,而舞獅所組成之團體,則稱為「獅陣」或「獅團」。至於臺灣舞
獅始於何時,則文獻上並無明確記載。但蔡宗信先生認為應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高
拱乾纂《臺灣府志》中的記載:「歲時,(漢人用此禮土番無也)元日蚤起,少長咸集,禮神、祭
先、羹飯後,詣所親及朋友故舊賀歲;主人出辛盤相款洽,俗謂之賀正。遇此日為常。是時屠蘇
為政,醉人酣劇,相望於道,至五日乃止;謂之假開。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裝束僊鶴獅馬
之類,踵門呼舞,以博賞賚,金鼓喧天,謂之鬧廳」。由此記載可知,當時所描述的情景與後來
臺灣舞獅活動極為類似,其包含在整個新春活動之中,表演活動的型態與其它各種遊藝陣頭緊
密結合,形成一個大型遊藝隊伍。主要功能有慶祝節慶、增加春節熱鬧氣氛、祈福與唱吉利以
娛樂大眾、獲得獎賞。
104
傳統上舞獅種類的分法大致是以吳騰達教授在《臺灣民間舞獅之研究》一書中說法為主,
將臺灣獅舞的基礎分類成「開口獅」、「閉口獅」、「醒獅(兩廣獅)」與「北方獅(北京獅)」四
類。在前二類中,首先,又以新竹為界,將臺灣獅舞分為「北部獅」與「南部獅」二項﹔再以獅
嘴的造形,將臺灣獅舞分為「開口獅」與「閉口獅」二類。
105
閉口獅:即獅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開啟者,由於其造型與古代農村養的雞籠非常相似,
故又有人稱之為「雞籠獅」。開口獅:獅子的嘴開很大,可以隨意啟閉,因其獅頭係用木頭做成,
嘴巴的形狀如四方形之木盒,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客仔獅」。醒獅:係源於廣東,原
稱「瑞獅」,因廣東話的「瑞」與「睡」之音相似,方改稱為「醒獅」,且以廣東地區最流行,故
102 檢自「壹、什麼是『舞獅」』,http://mail.clps.tp.edu.tw/AboutSchool/lion/3.1.htm(Dec.18,2019)
103 出自吳騰達著,《臺灣民間舞獅之研究》,轉引自施德華著,《中國獅舞之藝術》,頁 23。
104 蔡宗信著,〈臺灣舞獅歷史發展脈絡之探析〉《身體文化學報》第 1 輯,2005 年 12 月,頁 11-26。
105 施德華著,《中國獅舞之藝術》,頁 257。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