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459
第四章 ◆ 武館與舞獅
第五篇․武館篇-附遶境篇
歌載舞,以示歡迎。隨著獅子從西域進貢的次數增加,「馴獅郎」所特有的濃眉、大眼、落腮鬍
的形象,以及押運獅子到皇宮禁苑,表演馴獅與舞蹈的過程。加上之後與傳統獸戲結合,遂演
變成「舞獅」的形態。
從晉到隋唐,「舞獅」的風俗隨著佛教的盛行而普及民間。尤其唐代,各式各樣的「舞獅」
儼然形成,己經有今日常見的兩人「舞獅」的形式。宋、元期間,「舞獅」已是各種節慶應景的
必要表演。明代開始,「舞獅」的技巧越來越要求,從室外到室內。清以後,「舞獅」更結合了武
術藝術,變成廣受喜愛的民間體育活動和民族特性,同時宣揚海外。
在臺灣民間各鄉鎮城市,每逢春節、慶典或神明生日,都會有舞獅的表演,鑼鼓喧天,引人
入勝。目前在臺灣地區,惟一各鄉鎮市皆有的民間遊藝,就屬「舞獅」一項而已。而且不僅在國
內,即使在海外,只要有華僑的地方就都有舞獅的表演,似乎舞獅已是中華民族的代表,不僅
是世界其他國家所沒有,也是我國民俗技藝中最具特色者,又是惟一被國人所信仰而歡迎至住
94
宅來熱鬧、慶祝的表演。
第二節 舞獅的由來
舞獅俗稱「弄獅」是由漢代百戲中的「曼衍」、「角觝」等發展而來的民間游藝。吳騰達教授
在《臺灣民間舞獅之研究》一書中述及六種傳說:1、乾隆夢獸說,2、反清復明說,3、水滸說,
4、年獸說,5、高僧活捉金毛獅子說,6、廣東佛山武術說。而陳光雄等所著《舞獅技藝活動之
研究》一書中,則蒐錄了二十九則與獅舞相關的傳說。後來施德華先生將其歸納為十則傳說:
「金毛吼說」、「獅滾繡球說」、「北獅源自北魏說」、「北獅源於波斯說」、「金獅神獸菩薩坐騎說」、
95
「明皇夢獸說」、「舞獅為名練武起義說」、「瑞獅與醒獅說」、「醒獅說」與「採青說」。
文獻上,有關舞獅記載最早的當推劉昫等撰《舊唐書》〈音樂志〉上所錄:
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鷲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
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倪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五獅子各立其
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
96
可見當時的舞獅人數規模宏大,並有嚴格的規制和舞法,後來獅子舞的形式和內容漸漸注
入漢地思想和文化,此「五方獅子舞」被認為是今日舞獅的雛形,並由此傳入民間。宋朝歐陽修
在《新唐書》〈禮樂志〉中記載:
龜茲伎⋯⋯銅鈸二,舞者四人,設五方師子高丈餘,飾以五色,每師子有十二人,畫衣
94 檢自「壹、什麼是『舞獅」』,http://mail.clps.tp.edu.tw/AboutSchool/lion/3.1.htm(Dec.18,2019)
95 施德華著,《中國獅舞之藝術》,頁 15-24。
96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頁 1。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