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61

第一章 ◆ 笨港與漢人街庄的發展(1624〜17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至康熙 56 年(1717),《諸羅縣志》中,諸羅縣漢人聚落已有里 4、保 9、莊 9。此 9 莊,
               是將原 14 莊其中之 7 莊:井水港莊、鹿仔草莊、龜佛山莊、南勢竹莊、大坵田莊、龜仔港莊、

               槺榔莊,再加 2 莊:北新莊、土獅仔,合併為 1 莊,稱「外九莊」;其餘的 7 個莊:新舊咯莊、
               大奎壁莊、下茄苳莊、諸羅山莊、打猫莊、他里霧莊、半線莊,將其中的新舊咯莊分成 2 莊:
               新嘓、舊嘓,使成 8 莊。此 8 莊連外九莊,合共 9 個莊,所以實際上是比康熙 35 年(1696)高

               拱乾所列之 14 莊更多出新嘓、北新莊、土獅仔等 3 個莊。《諸羅縣志》所稱的這 9 個莊,共形
               成 9 個街,此 9 個街並非平均分布於諸羅縣的 9 個莊,縣治之北的打猫莊、他里霧莊、半線莊
               形成 4 個街:打猫街、他里霧街、斗六門街、半線街。縣治西南的 6 個莊則形成 5 個街:笨港

               街、土獅仔街、猴樹港街、井水港街、鹹水港街,5 個街其中的 4 個街都在外九莊,也可知當
                                 31
               年外九莊的重要。   外九莊的 9 個庄頭,都在三疊溪南的沿海,在鄭氏時期都是瀕臨或接近魍
               港內海的庄頭。圖 1-1-7 可看到其中的 8 個庄頭,另一個庄頭井水港(亦可書成汫水港)莊在圖

               幅外,未繪出。打猫山莊、諸羅山莊的打猫街、諸羅山的市街也都在笨港(山疊)溪南岸。可
               知直至康熙末,人口密集區主要在笨港溪以南,彼時,笨港溪以北的漢莊仍甚少。

                    清領之初,臺灣水師 5,000 名,其中駐澎湖的澎湖水師協鎮有 2,000 名,臺灣水師協鎮中、
               左、右三營 3,000 名,均駐紅毛城,所以清初臺江一帶是水師重兵防守的要地。彼時臺灣水師
               協鎮的汛地有 7:中營汛地 4 處,大致分防臺江內海到魍港一帶;右營汛地 1 處,分防高雄、

               旗後一帶;左營汛地 2 處:「一汛猴樹港、笨港,把總一員,兵一百名」,「一汛鹿仔港,把總一
                                32
               員,兵一百名」。   清領之初,北路左營水師汛地僅 2 處,笨港居其一,可見其重要性。
                    康熙 43 年(1704)諸羅縣奉文歸治,參將、守備、知縣同移歸縣治諸羅山,笨港因位縣治
               出入口,人口大增,建設亦更多。康熙 35 年(1696)全諸羅縣僅有一目加溜灣街,至康熙末,
               僅外九莊 1 莊已形成 4 個街市,其中笨港街、土獅仔街、猴樹港街相鄰,笨港街更是「商賈輳
                                            33
               集,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不僅商賈往來頻繁,官員來往亦絡繹不絕,故康熙 55 年(1716)
                                                                34
               在笨港街由土民公建笨港公館,供官員來往休憩。   公務、商業上的重要性增大後,笨港水師
               汛地也增兵:「查笨港地方廣濶,內港紆廻,為縣治以北扼要之地,添兵八十名,哨船一隻;合

                                                  35
               猴樹港共一百三十名、哨船二隻。」 《諸羅縣志》附圖可見設在笨港(三疊)溪北的水師汛設
               有防禦工事:礮臺 3、煙墩 3、望高樓 1。(圖 1-1-8)











               31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41 種),卷 2,頁 29-32。
               32   清  蔣毓英,《臺灣府志》,卷 8,頁 113;清  高拱乾,《臺灣府志》,卷 4,頁 72-73。
               33   清  高拱乾,《臺灣府志》,卷 2,頁 48;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 2,頁 32。
               34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 2,頁 27。
               35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 7,頁 122-123。



                                                                                                         59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