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57
第一章 ◆ 笨港與漢人街庄的發展(1624〜17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國姓爺入臺後把土地分給文武官員,每名分到「南北距離 8 小時路程的領地」而且建立之
市鎮「盡可能距海邊 2 小時路程」,顯然,鄭氏時期北路的文武官田和街市之建立,在國姓爺領
臺之初即已展開。梅氏所測第一個領地在茅港尾,而後經哆囉嘓、諸羅山、他里霧、猫兒干、
虎尾壠、二林等地,梅氏走了 24-25 荷哩(約 180 公里)。由其距離及領地之街市,推估每一領
地南北約 25-30 公里,街市平均距海 7-8 公里。缺糧的國姓爺士兵,一扺臺便開始耕作,梅氏在
沿途看到:「在那些村社裡住有很多中國士兵,每一將官手下的軍隊約有一千至一千二百人,他
20
們在山腳下以及所有能開墾成水田的土地上,每一、二百人為一群,很認真地耕種土地。」 次
年 2 月,鄭成功趕走在熱蘭遮城的荷人後:「賜姓遂有臺灣,改名東寧,時以各社土田,分給與
21
水陸諸提鎮,而令各搬其家眷至東寧居住;令兵丁俱各屯墾。」 鄭成功到臺灣便積極進行屯
墾,特別是諸羅山、虎尾壠、二林這些較大的原住民村社,其附近便成為明鄭之軍屯區。
二、漢人村莊的發展
荷治時期,笨港因是位魍港內海北端之要津,荷人禁止漢人定居於笨港沿海一帶。鄭氏時
期,除原住民村社附近為鄭氏軍屯區外,原本禁止漢人入住的笨港沿海地區,也開始形成定居
的漢人村莊。伊能嘉矩認為荷人在臺之經營,為了取得貿易利益,重視佔有良好港灣,土地拓
殖僅居次要地位;而鄭氏則是舉其宗黨部屬遷移至臺,其建設是擬以臺灣做為其反清復明的根
22
據地,兩者經營心態不同,所以臺灣拓墾殖民的基礎,實始於鄭氏。
日本臨時土地調查局訪問耆老,搜集各地契書後,認為笨港附近之拓殖,可遠溯自康熙
23
前。 笨港附近的朴子,清初原名猴樹港街,乾隆後才改稱朴子腳街,猴樹港約在永曆 35 年
24
(1681)時已拓墾成漢莊。 在鄭氏時期已形成的漢人村莊,依其形成的前後次序大致為:三
塊厝莊、竹仔腳莊、笨港莊、蚶仔寮莊、舊子埔莊、水燦林莊、土間厝莊、六腳佃莊、頂蔦松
25
莊、潭仔墘莊、林內莊、下雙溪、後崩山莊、土獅仔莊、蘇厝寮莊、猴樹港莊、更寮莊等。 表
1-1-2 為參看《臺灣土地慣行一斑》、《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及林依德碩論後,列
出鄭氏時期笨港沿海所形成的村莊。雖然具體的拓墾契書或墓誌銘等相關的史料不足,但大致
可看出鄭氏時期笨港沿海的村莊形成概況。
20 江樹生譯註,《梅氏日記》(臺北市:英文漢聲,2003),頁 50-51。
21 明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24 種),卷 2,頁 39。
22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下卷)》(東京:刀江書院,1928),頁 273-274。
23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壹編)》(臺北:編者自印,1905,臺北南天版),頁 109-110。
24 清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21 種),卷 2,頁 87;伊能嘉矩,《大
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1909),頁 104。
25 見林依德,〈笨港地區庄頭的發展與變遷(1895 年以前)〉,(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
2011),頁 50;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壹編)》,頁 57-58、110-112;相良吉
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之局,1933),頁 261;伊能嘉矩,《大日本地
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頁 104-106。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