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66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明末清初時,中國東南沿海的文獻出現不少「北港」的記載,西班牙的文獻與荷蘭文獻,
在 1610 年後也相繼出現「Pacan(Packan)」地名,陳宗仁認為這些文獻所稱的「Pacan(Packan)」
或「北港」,當年是指位臺灣西南部海岸的貿易據點,荷治時期此一地名有時還指稱臺灣島,但
46
在鄭氏時期後,「北港」一詞由「大員(臺灣)」取代。 黃阿有也指出明末曾將臺灣稱為「北
港」,比對明末所稱「北港」的位置;以及雲林北港地名產生年代,顯示明代所稱的「北港」絕
非指今日雲林之北港。
47
自諸羅縣歸治後,水運方面,鹹水港原本是北路最重要的米倉轉運港口,在諸羅縣歸治諸
羅城後,至乾隆 49 年(1784)年底增鹿仔港(今鹿港)為正口之前,笨港成為北路米糧最重要
48
的轉運港口。 陸路方面,諸羅城為府城北上彰化縣之「內路」必經,笨港則是府城北上,沿
49
海陸行之「外路」必經,笨港為縣治的門戶,可說海、陸交通線集結於此。 所以乾隆末以前,
是笨港街商業的全盛時期,尤其是笨港南街,居笨港溪(今北港溪)南岸的笨港南街,因位曲
流凹岸,溪水較深,較宜海船停靠,故較笨港北街開發早,且商業也較發達。
乾隆末的民變,以及嘉慶年間的水災,對原來笨港市街(舊南港)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傷
害。兵災是「人禍」,水患是「天災」,下一章先討論水患和溪道變遷的關係。
46 陳宗仁,〈「北港」與「Pac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七世紀之際臺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漢
學研究》,21 卷 2 期,2003 年,12 月,頁 249-278。
47 黃阿有,〈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臺灣文獻》,54 卷 4 期,2003 年,12 月,頁 111-112。
4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第 2 本)》(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72 再版),頁
129b-130a。
49 黃阿有,〈日治前牛稠溪流域發展之研究〉,頁 168。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