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心輔手冊-國中版
P. 68
2. 測驗解釋
心理測驗解釋也應由受過心理測驗解釋訓練的專業人員執行。測驗結果並非絕對答案,
解釋時可強調測驗結果的探索與討論價值,測驗結果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應重視學生
的反應與疑慮,並加以澄清或討論;或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輔導課程,讓學生有時間充
分探索與討論,任課教師可觀察學生反應,並覺察有無需進入介入性輔導之學生。
(四)心理測驗解釋可行方式
心理測驗結果的解釋可作為協助受輔學生了解自我的輔助工具,或視為後續學生輔導工
作的媒介。若以班級輔導方式進行心理測驗解釋,可參考運用下列方式:
1. 透過團體活動或媒材的運用,引發學生對進行自我了解的興趣,之後再進入測驗結果解
釋流程;或將測驗解釋視為生涯主題課程的一部分,作系統性課程規劃。
2. 邀請學生表達自己在接受心理測驗時的想法與感受,以了解學生做測驗時可能影響測驗
結果的因素;亦可邀請學生預先猜想心理測驗可能的結果,藉此與之討論測驗結果與
主觀猜想結果之異同;或邀請學生分享其獲知心理測驗實際結果的想法與疑問,以釐
清其自我想法並連結其生活經驗。
(五)學校常用心理測驗
目前國中階段最常使用性向測驗及興趣測驗,多已彙整於 105 年版「國民中學推動生涯
發展教育工作手冊」,輔導人員若對這些常用的性向測驗、興趣測驗及其他相關測驗有
興趣,可自行查閱該手冊。
二、媒材資源
透過媒材資源的使用,可增加輔導過程之互動性,有助於輔導關係的建立。目前有相當多
樣的媒材可供參酌使用,教育部也有許多相關網站(如:學生輔導資訊網、性別平等教育全球
資訊網、生命教育資訊網等),輔導工作人員可以學生需求為首要考量,從中搜尋適切之資源
和媒材,不過要避免過度仰賴媒材,反客為主、模糊既有輔導目標。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