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97
第四章 ◆ 日治時期奉天宮的發展(1895-194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第四章 日治時期奉天宮的發展(1895-1945)
第一節 經濟與交通的變革
一、新港地區經濟的變革
日人領臺後,總督府對由來已久的兩岸唐船(戎克船)貿易,為了怕驟然禁止,引起本島
人的抗議,並不強力阻止。不過為了需在港口設關管理,日方以特別開港的方式,公告開放的
港口。明治 29 年(1896)開放蘇澳、舊港、後壠、梧棲、鹿港、東港、媽宮、布袋嘴等 8 個港
口。明治 30 年(1897)廢布袋港,增設東石港;明治 32 年(1899)廢蘇澳港,增設下湖口。
而後特別港口幾乎只廢不增:明治 40 年(1907)廢下湖口、大正 6 年(1917)廢東港、昭和 7
年(1932)廢舊港和梧棲、昭和 11 年(1936)廢媽宮、昭和 14 年(1939)增開花蓮港、昭和
17 年(1942)廢鹿港和東石港,至昭和 18 年(1943)全面廢除特別開港,也就是兩岸間不再
有合法可停靠唐船的港口。
200
明治 32 年(1899)特別開港增設下湖口,原因是北港為當年雲嘉地方貨物的集散地,北港
貨物由下湖口進出十分頻繁;加上鹿港至東石間,長距離的海岸線並無任何出張所,為方便民
眾,也為取締走私,有必要在此設海關出張所。不過,據日方描述當時的下湖口已是「三面淺
瀨,水道岸堤至港口約有三哩遠近,中央十五呎水路,僅容五百噸內外汽船入港。」隨著本島
交通發達,以及下湖口日漸淤淺,明治 40 年(1907)日方廢除下湖口為特別開港,唐船不再由
此進出。如此一來,也使仰賴此港進出的北港街商業也跟著式微。
201
其實在日人領臺後,因為設置關稅的關係,唐船至臺已日漸減少。以臺廈間往來需經過的
澎湖為例,清領時每值冬季,南北帆船在港內者,經常 20 餘艘,至明治 45 年(1912)初,入
202
港之船已寥落如晨星。 不過,特別開港的設置,對地方港口的發展還是有幫助。廢除下湖口
不再允許唐船進出後,首當其衝自然是北港,當然也使舊南港、新港貨物之進出,更為不便。
此時,嘉南平原新的生產方式,對本區的街市發展產生新的影響。日本殖民當局在臨時
臺灣糖務局之奬勵,以及糖務局擁有原料採取區域的核准與劃設權限下,大型的新式製糖會
社在濁水溪以南迅速發展。明治 40 年(1907)前後,以嘉義為中心,就設了四個製糖株式會
社,即: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新高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大日本製糖株式會
200 許世融,〈關稅與兩岸貿易 1895-194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頁 54。
201 許世融,〈關稅與兩岸貿易 1895-1945〉,頁 53。
202 〈澎湖近音‧唐船減數〉,《臺灣日日新報》,號 4179,1912 年 1 月 16 日,版 5。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