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99
第四章 ◆ 日治時期奉天宮的發展(1895-194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能小,不過新式糖場的設置,尤其糖鐵的興築,糖鐵營業線的營運,對設有新式糖場的街庄,
205
帶來經濟上、以及文化上積極的變化。 明治 42 年(1909)北港製糖會社在北港街西側興建
新式糖廠,北港及其以北一帶成為北港糖場的原料採收區,新式糖場及糖鐵的營運,帶動北港
街的發展。
明治製糖會社建設的蒜頭工場,也在明治 43 年(1910)開始生產,蒜頭工場的原料採收區
有九:蒜頭原料區、六腳原料區、港尾原料區、舊南港原料區、番婆原料區、太保原料區、朴
子原料區、港墘原料區、下揖原料區。舊南港原料區包含六斗尾、崙仔、蘇厝、舊南港、板頭
206
厝、古民等 6 個村莊,不含新港街。 新港街及其以東的蔗作區,畫歸新高製糖會社所屬的大
莆林(今大林)工場。新港街没有設置新式糖廠,其蔗作農區又歸屬於距離較遠的大莆林工場,
使新港街的經濟發展,在日治時期仍無法和北港街相比。
二、新港地區交通的變革
明治 41 年(1908)臺灣縱貫鐵路通車,以縱貫鐵路為幹線,可發展東西向支線,以連絡其
他的重要鄉鎮。最初輕便鐵道公司,紛紛在沿線成立。打猫(今民雄)支廳管下的大支廳約 15,000
戶,多為農戶,農產豐富;在明治 40 年(1907)廢特別開港下湖口之前,由對岸輸入的貨物,
需先由下湖口運至北港,再搬運到打猫,才能利用縱貫線搬運。明治 40 年(1907)春,因打猫
和北港間交通需求大,於是臺中葫蘆墩(今豐原)的林慶生及大莆林的江文蔚,組織打北春龍
207
輕鐵會社,先試營運至通過審查後,10 月 20 日正式舉行打北線開通儀式。
輕鐵又稱手押車或台車,因需藉人手推動,運輸量和效能當然比不上糖業鐵道。糖業鐵道
本來是製糖會社興建的產業鐵道,但因地方需要,製糖會社在有利可圖下,也發展糖鐵營業線,
加入載客、載貨行列。明治 44 年(1911)10 月 9 日,在北港製糖會社於北港溪上架設的鐵橋通
208
車後,嘉義—北港線終於全線通車,此線有利於貨物流通及香客來朝。 此段糖鐵在大正 3 年
(1914)被併入東洋製糖會社後,改由洋糖管理。本來只有 11 哩餘,昭和 2 年(1927)洋糖被
併入大日本會社後,日糖又將此糖鐵線延長至烏麻園(今下湖口)全長約 19 哩 7 分,折合公制
209
長約 31.7 公里。 大日本製糖會社經營的糖鐵路線,還有北港街向北經虎尾工場通往他里霧(今
斗南)的北港—他里霧線,此路線長 21 哩 3 分,折合約 33.3 公里長。
北港至大林、大林至小梅(今梅山)的糖鐵線原屬新高製糖會社,大林至梅山線完成於大
正 2 年(1913)12 月,大林至新港則在大正 3 年(1914)5 月完工。全程長 22 哩 7 分,折合公
205 官彥君,〈南靖糖廠與南靖地區社會文化的變遷〉,(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09)。
206 吳榮鐘,〈蒜頭糖廠的原料區與糖業鐵道之運作與發展〉,(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2016),頁 31-40。
207 〈雜報‧打北輕鐵開業式〉,《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 2844,1907 年 10 月 25 日,版 3。
208 〈雜報‧輕鐵兩誌〉,《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號 4094,1911 年 10 月 17 日,版 3。
209 糖鐵路線依:嘉義郡役所編,《嘉義郡概況》,(嘉義:編者自印,臺北:成文,1985 影印本);北港郡
役所編,《北港郡要覽》,(嘉義:編者自印,臺北:成文,1985 影印本)。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