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84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133
之且從俗也。」 為了「從俗」,已是詔敕在中,海神天妃在上;萬曆 34 年(1606)正使給事
中夏子陽、副使行人王士禎往封琉球國王尚寧,所造之封舟仍是「為黃屋二層,中安詔敕;上
設香火,奉海神也」。 134 封舟之祀神只稱有海神天妃,天妃外是否有其他神明,並未說明。不
過,萬曆 7 年(1579)使琉球的蕭崇業在近琉球時,因風強桅析,船上扶鸞告知已遣臨水夫人
管舟,勿懼。蕭崇業回福州,才初見臨水夫人祠,道士告之,此臨水夫人為天妃之妹,不婚而
135
「證果水仙」。 則臨水夫人亦為舟人心中的船神之一。
民間的船當然没有奉詔書,不過和封舟同樣,一定會祀神明。依張燮《東西洋考》所述,
至東西洋商販的商舶,船上必祀的三神是:協天大帝(即關帝)、天妃(即媽祖)、和舟神。船
136
上還特別任命一位專事香火的「司香」,負責使香火晝夜不絕。 東西洋商舶所奉祀的三神中,
天妃是海神,庇護航海平安;協天大帝即關帝,是商人的行業神,海舶來往主要是經商,故需
奉祀關帝;另一神則是舟神。張燮書中,並未說明舟神之名諱。有關船神之祀,西晉時沿海舟
人有祀水仙伍子胥的習俗,但至南北朝至隋唐時已變成祀船神,船神之名在各地語音轉變或訛
稱下,由馮夷(水仙)變成馮耳、孟公孟佬、孟婆,五代後船神變成風神孟婆,明代噓風鼓浪
或平浪之風神晏公,也是舟人常祀之舟神。 上述臨水夫人也是舟神之一。
137
至清朝,康熙 19 年(1680),因水師提督萬正色取得原本由鄭氏王朝所控制的金廈,為
酬謝媽祖助戰之功,獲准恢復明朝永樂 7 年(1409)對媽祖之封號,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
應弘仁普濟天妃」廟祀福建莆田縣。康熙 23 年(1684)又因庇佑施琅征臺有功,加封「天妃」
138
為「天后」。 康熙 58 年(1719),遣封舟正使海寶、副使徐葆光,往琉球,康熙 59 年(1720)
使臣平安回國覆命,以媽祖默佑琉球之封舟有功,請准地方官春秋致祭,朝廷依議將媽祖編
入祀典。 139
清代,使琉球船和一般海船船上奉祀的神明,和明代相較,稍有變化。康熙 22 年(1683)
往封琉球的正使汪楫稱:「使臣登舟,必先迎請天妃奉柁樓上,而以挐公從祀」挐公以「業挐
140
舟為神,故稱挐公」可算是舟神之一。 康熙 58 年(1719)使琉球副使徐葆光稱使者入館後,
141
以鼓樂、儀從:「奉迎船上天妃及挐公諸海神之位,供於上天妃宮內,朔、望日行香」。 可
見媽祖被編入祀典之前,使琉球使者皆尚稱神為「天妃」;編入祀典以後,則稱之為「天后」。
同治 4 年(1865)使琉球之封舟正使趙新、副使于光甲過海時,封舟上奉祀的神明有:天后、
133 明 蕭崇業,《使琉球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287 種),頁 89。
134 明 夏子陽《使琉球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287 種),頁 235、251。
135 明,蕭崇業,《使琉球錄》,頁 103。
136 明 張燮,《東西洋考》(臺北:臺灣商務,1970),卷 9,頁 125-126。
137 黃阿有,〈臺灣水仙尊王崇祀溯源〉,《人文研究期刊》,8 期,2010 年 12 月,頁 104-106。
138 清 托津等奉敕撰,《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文海,1992),卷 362,頁 8。
139 清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306 種),卷 1,頁 29-31。
140 清 周煌編,《琉球國志略》(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293 種),卷 16,頁 286。
141 清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 2,頁 44。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