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85
第三章 ◆ 清代笨港天后宮與新港奉天宮(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尚書、挐公等。 142 此處所稱的「尚書」是指水部尚書陳文龍,為宋福建興化人,明永樂中以
救護海舟而受封水部尚書。
清代除封舟外,一般海船也「敬奉天妃外,尚有尚書、挐公二神。」 143 媽祖則是航往臺
灣的船上,必定會安放的海神。乾隆 28 年(1763)5 月,鳳山縣教諭朱仕玠至臺赴任時,由
廈門所搭之海舶「舵前相距二丈餘,設立板屋,寬約一丈餘,深約一丈,內供養天后像。」 144
道光 28 年(1848),臺灣道徐宗幹來臺履新時,所搭之海舶亦供有天后:「(舟)中設天后
龕,下為懸床。」
145
十八至十九世紀「幕末寬政」時期,日本記載「唐船」在日本長崎碼頭入港時,在卸完
貨後,唐人必然會將船上所奉祀,且必須香火不斷的神明請下船:「唐船菩薩是天后聖母和
146
關帝、關平、周倉等」 唐船先將神明請下船,暫安置「唐寺」奉祀;而後,船上眾人才紛
紛下船。出港時,在拿到允許出港的證明後,必須在放入貨物之前,由宿町頭人、唐人翻譯、
唐人等,一齊到唐人的寺廟,把入港時暫時安奉的唐船菩薩迎回,送入船上,而後船舶才能
入貨、出港。 147
由此看來,赴日唐船所奉祀的神明,和明代海船奉祀的神明比較相近,都有天妃、關帝
及其他舟神。不管船上奉何神明,這些封舟或海船,在港口泊船,卸完貨後,要恭請神明登
岸,安奉廟內,若無廟宇則搭草寮奉祀;出港時,又需在上貨前,將神明請回船上。明、清
時期,「閩省各府縣及海口,俱有天妃廟。」 148 這也可說明,何以海內外華人船舶停靠的沿
海港口,往往都有天妃廟、關帝廟等海神、船神的廟宇。明、清時期,往臺灣的海船上,除
149
奉祀有天妃和關帝這兩尊神明外,還奉祀水仙尊王。 因此,臺灣來往兩岸的重要港口,也通
常在港口那些曾經暫時安奉船上神明地方,建天妃廟、關帝廟或水仙廟。
二、笨港與天后宮
依前章所述,鄭氏時期,笨港溪沿海一帶已形成不少漢莊。(見圖 1-1-5)移民乘舟而來,
依習俗,船上既皆敬奉媽祖,則唐船停泊的港口,應早建有媽祖廟。不過,若僅就見諸史籍部
分而論,根據《諸羅縣志》,康熙年間諸羅縣已興建的「天妃廟」有四:
142 清 趙新,《琉球國志略‧續琉球國志略》(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293 種),頁 336。
143 清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卷 3,頁 87。
144 清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3 種),卷 1,頁 7。
145 清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卷 3,頁 126。
146 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都:日本歷史學會,1964),頁 297、299-300。
147 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頁 307。
148 清 奉敕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02 種),卷 46,頁 739。
149 黃阿有,〈臺灣水仙尊王崇祀溯源〉,頁 108。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