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88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口海岸,乃上陸建祠於北港街中。(因湄洲的媽祖廟稱朝天閣,故名朝天宮。)爾後因
                      神庥佑濟之靈威顯揚,自雍正八年擴大規模後,履次重修。咸稱「廟貌香火之盛,冠

                      於全臺」(《雲林縣采訪冊》)……以嘉義的北港最顯赫,每年二月,南北兩路人如織,
                      齊赴北港進香。         162

                  不過,同書同一段的下文,伊能對關渡天妃廟的創立年代,直接引用《諸羅縣志》所述;
               對北港朝天宮的創立年代,卻不是用《諸羅縣志》所稱笨港天妃廟「三十九年居民合建」,顯然

               認為朝天宮和當年的天妃宮有別。此外,伊能說明其陳述來自傳說,也就是來自口訪。本文認
               為,若口述者稱僧樹壁由「下湖口」海岸登陸,則下湖口上岸而抵笨港的年代,應已是道光年
               間,和口述者所稱康熙 33 年(1694)登陸的年代產生矛盾。

                    主張笨港天后宮毀於洪水者,認為嘉慶年間的洪水,沖毀笨南港的市街及天后宮,笨南港
               的居民遂遷居至新南港(今新港),重新建媽祖宮,並命名奉天宮。李獻璋即主張笨港的天后

               宮,在嘉慶初年連同南街被沖毀,並引用景端碑記說明。景端碑署年為嘉慶 17 年(1812),卻
               又以王得祿道光年間的封爵稱王為「太子少保子爵軍門王」而被認為是偽碑。但李獻璋辯稱此
               文字為景端個人之隨感錄,在王得祿獻匾後才刻碑,疏忽校正立碑年代所致。又舉朝天宮的住

               持位碑,認為浣衷卒於道光 4 年(1824),朝天宮再建的年代在此時以前;又根據笨港縣丞龐
               周於嘉慶 21 年(1816)獻「恩流海嶠」匾予新南港奉天宮、同年又獻「日月爭光」匾予南港水

               仙宮、嘉慶 22 年(1817)與新縣丞陳鴻寶共獻「山海咸寧」匾予坂頭厝長天宮,這段期間,惟
               獨缺獻匾予朝天宮,而主張北港朝天宮非但不是笨港天后宮,而且直到嘉慶 22 年(1817)龐周
               離任,北港朝天宮似尚未立廟。
                                              163
                    林德政也支持李獻璋的觀點,認為笨港天后宮毀於洪水。並進一步由:北港朝天宮向新港
               奉天「刈半路香」、朝天宮原始廟寶印叫「臺嘉笨北港朝天宮」、奉天宮有嘉慶年間匾額而朝天
               宮没有、朝天宮石碑不提笨港天后宮、嘉慶初年笨港根本没有媽祖廟、溪北六興宮的媽祖大符、

               十八庄香條證明新港奉天宮神格在北港朝天宮之上、彰化南瑤宮的笨港進香、白沙屯、大甲拱
               天宮也到奉天宮進香等 9 點,認為「奉天宮是笨港天后宮真正繼承者」。空間上,又舉水仙宮重
               建的地點及南、北厲壇的所在,認為古「笨港北街」在今天北港鎮的新街里。今之北港鎮市區,

               是嘉慶年間大洪水後,在原溪流浮覆地所建的新城鎮,此即「笨北港」,笨北港非笨港北街,而
               朝天宮建於笨北港。換言之,林德政認為笨港北街、笨港南街皆毀於洪水,北街遷至北港重建,
               南街遷至新港重建,奉天宮比朝天宮早重建。
                                                           164
                    以上有關碑、匾的論述已甚多,在此不再討論。本文則根據方志、港口及縣丞署的地點,



               162   譯自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中卷)》(東京:刀江書院,1928),頁 408-409。
               163   李獻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中)〉,《大陸雜誌》,35 卷 8 期,1967
                  年 11 月,頁 23-25。
               164   林德政主修、李安邦、鄭朗雲協修,《新港奉天宮志》(嘉義新港: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董事會,1993),
                  頁 7-18、28-58。



              86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