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87

第三章 ◆ 清代笨港天后宮與新港奉天宮(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因三疊溪上游山區支流多,山區若大雨容易導致水患,笨港位三疊溪河口附近,常有水患。
               乾隆 13 年(1748)7 月,狂風大雨:「諸羅縣笨港等處,亦有衝壓田畝,倒壞民房之處。較之
                                       156
               沿海各邑,被風更重。」   乾隆 15 年(1750)8 月「諸羅大雨水,土獅、麻豆等莊田園廬舍被
                                                157
               水沖陷,知縣周芬斗詳請豁免。」   不過,影響笨港街最大的水災,應數嘉慶 7 年(1802)的
               洪水。這場洪水,使舊虎尾溪上游河道遭三疊溪北支流搶水,舊虎尾溪流量驟減;相反的,三

               疊溪北支流因搶水而使溪道延長,流量亦大增,搶水後的北支流稱虎尾溪。嘉慶 7 年(1802)
               這場河川改道,笨港一帶水患如《臺灣采訪冊》所稱:「羅水大至,木石民舍多被漂流。」位曲

               流攻擊坡的凹岸,溪岸崩陷,笨港街近溪之房舍,包括水仙宮、關帝廟遭沖毀。景端碑記「溯
               自我天后聖母在笨之宮,因烏水氾濫,橫遭沖毀。」此碑雖因立碑年代和碑文涉及的人物有若
               干不符之處,但亦可視為地方上,一向有笨港天后宮崩於溪的傳說。
                                                                                 158
                    笨港天后宮在嘉慶年間究竟有没有毁於洪水,此外,當年天后宮設廟地點究竟在笨港溪(即
               今北港溪)的南岸或北岸,一直是新港奉天宮和北港朝天宮爭議點。這一方面,學者主張不同,
               各自所提出來的論證雖多,但不同意者的批駁亦各具道理。在此,僅舉其具代表性者,略加討

               論。蔡相煇力主北港朝天宮即昔日的笨港天后宮,認為笨港天后宮原名笨北港朝天宮,因笨港
               街市毀壞,笨港消失,廟宇因而改名北港朝天宮。蔡相煇的引證,包括:笨港縣丞的〈重修諸
               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乾隆 42 年(1777)陳寧老書有「北港媽祖宮」的典契、乾隆 55 年

                                                                 159
               (1790)陳立勳裔孫分家書有「北港宮」的分家契。   不過,王見川亦質疑錄自目前座落於朝
               天宮的笨港縣丞修廟碑記,和《雲林縣采訪冊》所收錄之同一碑的碑名及內容略有差異,認為

               光緒 20 年(1894)任雲林縣訓導的倪贊元,當年似乎未見到該碑,則有可能如新港奉天宮及林
               衡道所稱,此碑為民國 48 年(1959)從溪中撈出。若是如此,反而印證笨港天后宮及其文物曾
               毀於洪水;此外,蔡相煇引用兩件乾隆年間的契書,契書中「北港媽祖宮」、「北港宮」的稱呼,
               僅能說明乾隆年間北港有媽祖廟,也旁證乾隆時的北港朝天宮,並無天后宮的稱呼。
                                                                                                 160
                                                                                                    161
                    蔡相煇亦引伊能嘉矩的陳述,認為伊能認同北港朝天宮位水路要衝,早建有媽祖廟。   討
               論之前,先引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誌》的陳述:

                      大槺榔東頂堡北港街的朝天宮,相傳在康熙三十三年間,由福建興化府之僧名樹壁者,

                      奉著由湄洲的媽祖分靈,航海而來,中途遇颱風而發生船難,漂流到北港附近的下湖


               156   清  慶桂總纂,《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 322,頁 12489。
               157   清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 19,頁 665。
               158   新港奉天宮正殿右外壁有住持僧景端在嘉慶 17 年所立之碑〈新建奉天宮碑記〉,不過因署年和景端任
                  住持的年代、王得祿取得太子少保爵位的年代不符,一般被認為是偽碑。
               159   蔡相煇,《朝天宮志》(雲林北港: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95 增訂初版),頁 220、292-296。
               160   王見川,〈笨港天后宮及其媽祖:兼談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媽祖由來〉,收錄於台灣新港奉天宮世
                  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編著,《媽祖與民間信仰:研究通訊(3)》(新北市:博揚文化,2013),
                  頁 41-46。
               161   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頁 373-374。



                                                                                                         85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