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62

之責。為避免學生在接受輔導過程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及傷害,在各項輔導措施中如何注意保密

               倫理,本手冊各章節亦會加以說明。

               二、預警和通報責任


                    兒虐事件頻傳,通報議題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也將保護兒童視為大家的責任;只要發現
               兒童有不尋常的傷痕,任何人皆可逕行通報;在實務經驗中發現,最早發現學生遭受家暴的通

               常是學校教師及校內輔導人員,雖然通報流程明確,依循相關法令及行政程序進行即可,但在

               通報之前,若有需要,建議以兒童能了解的話語進行說明,告知通報的目的是在協助家庭的一
               種資源引進。主要目的是在保護兒童,而非懲罰施暴者,同時也讓兒童對通報後續的發展有所

               了解,預知可能面對的問題與發展因應方式。如果允許,通報後,建議輔導人員持續追蹤主責

               社工人員的後續處理,以提供適時協助,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

               三、謹慎處理雙重關係


                    當輔導人員與受輔學生之間,除了輔導關係外,還有其它如導師、任課老師、社團老師等

               關係時,須審慎處理。有時因為學校生態以及人力資源有限,很難避免雙重關係,輔導人員應
               考量學生最佳利益,權衡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與界限,不可與學生逾越師生倫理。雖然建議受輔

               學生以非任課班級學生優先,但小校很難作此安排;如受輔學生即在自身任教班級時,輔導教

               師可向受輔學生說明自己很關心學生,只是在班級教學情境中需要有更多常規及作業的要求,
               並且共同討論面臨兩種不同情境的互動方式;也可討論在校園偶遇時,受輔學生希望的招呼方

               式及理由,藉以了解學生對接受輔導的看法等。




                貳   倫理決策歷程建議


                    當面對倫理決定事件時,需要有謹慎考量的過程,本節參考「學生輔導工作倫理守則及案

               例分析」(洪莉竹,2013 )所提及之倫理思考內涵,提供下列建議:


               一、事件過程的概括了解:當校內人員請求協助處理時,宜先請提出者對事件過程做客觀描述,
                    避免過多猜測而影響後續調查方向。


               二、輔導人員的自我覺察:輔導人員在第一時間,可能會因個人的認知、價值觀及經驗背景對
                    事件產生看法及感受,影響客觀性,所以在第一時間,先不急著批判,而是釐清個人疑慮、

                    焦慮、生氣的來源,了解個人在本事件的立場及觀點,盡量以中立的角度看待及處理。


               三、相關條例的通盤考量:目前攸關學生權益的相關法令有《學生輔導法》、《學生轉銜輔導





     49                                                                                                                                                                                                                                 50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