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心輔手冊-高中版
P. 34
三、因應學校輔導特性及需求的調整
依據《學生輔導法》,所有學生均為學校輔導工作服務之對象,適用於學校輔導工作的「結
案」概念,與一般諮商與心理治療概念及做法並不相同。因此,研究團隊重新梳理校園個案
管理流程,並在介入性輔導章節說明之。此外,為促進不同層級學校合作,使輔導成效能順
利銜接而不中斷,除在不同學制(升學)與不同學校(轉學)間建立高關懷學生轉銜服務機
制外,也更細緻地考慮到校內三級輔導間之「轉回」機制,使先前協助學生申請輔導服務與
資源者(如:導師為學生申請輔導、輔導教師轉介學生至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等),能在服務
暫告一段落之後,更清楚知道後續可以如何銜接、持續輔導關懷,以延續先前之輔導效能。
肆 WISER-2.0 學校三級輔導工作運作模式的期許與未來性
整體而言,WISER-2.0 模式的生態系統合作概念與策略,均較 102 年的 WISER 模式更加
細緻、豐富而多元。除以《學生輔導法》為基礎,並整合這數年實施 WISER 模式成功以及
被挑戰的輔導經驗,進而發展出更細緻與成熟的 WISER-2.0 版內容,協助全校教育與輔導人
員皆能成為「各司其職,和衷共濟」的輔導團隊一員,共同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輔導網絡。
WISER-2.0 模式下的學校輔導工作,不僅重視學校與學生輔導特性的個別化介入、規畫能融合
於學校現有課程、活動或體制的「預防於先」輔導方案(即「聰明做」),並讓參與投入的
師生因此受益而樂意繼續支持推動(即「雙贏做」),達到發展性輔導的「全校做」目的;
同時,在介入性與處遇性輔導方面,透過輔導人員的專業性與校內外跨專業資源的合作與整
合,讓輔導人員與受輔學生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能共同合作來創造最大的輔導成效。
相信隨著時代演進與經驗累積,將能使 WISER 模式更符合臺灣校園對於學校輔導之實際需求,
以照顧到更多有輔導需求的學生。
本參考手冊以 WISER-2.0 模式為架構撰寫,希望能協助所有教育和輔導人員體認到,學生
輔導工作不僅是被規範的教育工作責任,更是對自身教育和教學工作有益處的雙贏志業。用
心推動學校輔導工作的校長,能把學校領導得更好;重視學生輔導的導師,有助於把班級經
營得更好;擁有輔導知能的教師與行政人員,可以創造更佳的師生關係。這不僅能幫助學生
心理之健康發展,也幫助教育和輔導人員教育志業發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