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心輔手冊-大專版
P. 98

第一節  介入性輔導的定義與內涵




                壹 介入性輔導的定義



                    當發展性輔導未能有效滿足學生的輔導需求,或者學生遭遇特定議題(如:適應欠佳、重

               複發生問題行為、或遭受重大創傷經驗),就會需要依其個別化需求與系統合作,訂定輔導方
               案或計畫,以提供諮詢、個別諮商、小團體輔導、班級輔導等介入措施之學生輔導工作,進行

               個案管理及輔導,並且提供評估轉介機制(教育部,2014)。介入性輔導是校園中最容易理解
               與使用的輔導資源。專業輔導人員接案之後,除了針對受輔學生進行評估,了解問題成因,進

               行個別諮商之外,同時也需要和受輔學生的生態系統合作,包含系所導師、同儕、家長、相關
               處室等共同合作與提供諮詢,以幫助受輔學生身心適應。在 WISER-2.0 模式中,介入性輔導是

               以「I-S-E」來代稱,分別是「個別化介入」(I)、「系統合作」(S)和「持續性評估」(E)
               等三項工作原則。

                    I: 個別化介入原則。指針對受輔學生施予個別化的介入策略,並運用諮商輔導專業評估
                        其核心議題,以發展個別化的諮商計畫,以及個別化介入策略。這些介入策略包括個

                        別諮商、小團體輔導,以及與教師、家長的諮詢等工作。

                    S: 系統合作原則。在進行學生輔導的同時,適時納入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共同合
                        作協助其適應與成長,這些重要他人包括家長、導師、系辦公室、授課教師,以及校

                        內各處室與行政系統等。
                    E: 持續性評估:為有效達成介入性輔導之目標,在輔導過程中需進行持續評估,以瞭解

                        介入性輔導策略能否有效達成預期目標。持續性評估可採用多種方法多種管道進行,
                        例如,諮商歷程的進展、問題行為的減少、適應行為的增加等指標。此外,諮商過程

                        中,若發現問題不僅未改善、甚至惡化,則考慮轉介等處遇性輔導、引入校外專業資
                        源協助。

                    在大專校院的介入性輔導服務時機,除了主動預約個別諮商的學生之外,也會有系所導師、
               其他單位轉介特定議題之學生,以及透過高關懷篩檢機制發現之高關懷學生,後續將詳細說明。























     89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