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69

第二章 ◆ 清代笨港的溪道變遷和商業發展(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知大約在雍、乾年間,三疊溪之名漸取代山疊溪。今日,發源於竹崎鄉,在溪口鄉會虎尾溪以
               前之北港溪上游河段,亦稱為三疊溪。

                    同治年間的《臺灣府輿圖纂要》記載,和乾隆 12 年(1747)之《重修臺灣府志》相近,都
               只記載中支流、南支流,忽略北支流:「三疊溪:距縣治北一十五里,源由阿里山;經雙溪口莊
                                                55
               之南為笨港,由楫子寮莊入海。」 。對照前後方志,發現三疊(山疊)溪三大支流中,大抵南
               支流即三疊溪本流,和中支流石龜溪溪道變化不大,變化比較大的是北支流。蔣毓英所記載的山
               疊溪北支流,源流、長度較近似今日;乾隆至嘉慶初期間的北支流的溪道,較今日的北支流短。

                    今日北港溪的北支流稱虎尾溪,此虎尾溪支流極多,舉其大者,有:大埔溪、石牛溪、大
               湖口溪等。(圖 1-2-1)這些支流多發源於斗六丘陵,斗六丘陵原本就雨量極多,加上北支流及
               新、舊虎尾溪上游的溪道相近,大雨引發山洪爆發時,有時清水溪及濁水溪的溪水流入新、舊

               虎尾溪,有時入注三疊溪之北支流,輕則產生洪患,重則引起溪道改變。可以說這是清代三疊
               (山疊)溪多水患的主因。

               二、虎尾溪和溪道變遷



                    今日雲林縣溪名為虎尾溪者,有:新虎尾溪、舊虎尾溪,以及北港(三疊)溪的北支流虎

               尾溪,首先來釐清這三條溪流的關係。(見圖 1-2-2)蔣毓英《臺灣府志》無虎尾溪,但有吼尾
               溪:「自斗六門西,過柴里社,南折至猴悶社之北,又折過他里霧北,受麻芝干社細流,至南社
                                 56
               而西,入於海。」   康熙年間高拱乾、周元文所撰的《臺灣府志》大抵都和蔣毓英一樣,稱吼
               尾溪源自斗六門西,再經猴悶(今土庫)至南社入海。根據梁志輝研究,南社在今雲林縣東勢
                                 57
               鄉、臺西鄉一帶。   則此吼尾溪溪道除了出海口在今日舊虎尾溪稍北外,大致沿舊虎尾溪,上
               游則是銜接三疊溪北支流土庫以上的河段。

                    至《諸羅縣志》時,周鍾瑄將吼尾溪改稱虎尾溪,源流更長,且下游溪道出海口在蔣毓英
               所述之出海口的南方:

                      虎尾溪,發源於水沙連內山。南出刺嘴(社名。以其番女皆鍼嘴脗也,方言刺嘴),過

                      水沙連社,合猫丹、蠻蠻(俱社名)之濁流(二水甚濁),西過牛相觸(山名),北分
                      於東螺。又南滙阿拔泉之流為西螺,過黃地崙(左右有渡)、布嶼稟(有渡),出白沙
                      墩之北,至臺仔挖(舊港名。港口原有浮嶼,內可泊船;近年嶼没港湮,南風時人多
                      於此捕魚)入於海。
                                           58


               55   清  不著撰者,《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81 種),頁 31,頁 194 亦有大
                  同小異的記載。
               56   清  蔣毓英,《臺灣府志》,卷 3,頁 27。
               57   梁志輝,〈區域歷史與族群:清代雲林地區平埔族群討論〉,收錄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
                  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頁 157。
               58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 1,頁 12-13。



                                                                                                         67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