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71
第二章 ◆ 清代笨港的溪道變遷和商業發展(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63
有關東螺溪、西螺溪和濁水溪此三條溪道變化的關係,研究的文章極多。 本處因篇幅所
限,並不介入爭論東螺、西螺、濁水,此三溪之溪道、流量的變化,或三川彼此的關係,只談
東螺溪和新、舊虎尾溪的關係。康熙末時,東螺溪由海豐港出海,其出海口和後來的新虎尾溪
相同。康熙 54 年(1715)時,諸羅縣最高武職,也就是北路營參將阮蔡文有題為「虎尾溪」之
詩作:「東螺虎尾之分派,北流西折而聯界。去年虎尾寬,今年虎尾隘;去年東螺乾,今年東螺
64
澮。」 說明東螺溪、虎尾溪(即舊虎尾溪)相通,且雖(在今林內附近)分流,但源流若改
道,例如若清水溪流入東螺溪,則「東螺澮」,清水溪流注虎尾溪(舊虎尾溪)則「虎尾寬」。
這也說明濁水溪在出觸口沖積扇這一帶的溪道改道頻繁。
乾隆年間,東螺溪出海口北移,且東螺溪、虎尾溪間又沖出一條新的溪道稱為新虎尾溪。(圖
1-2-2)根據《雲林采訪冊》記載,因為「乾隆中,溪水大漲」「兩岸沙地沖刷成溪,是為新舊虎
65
尾溪分道之始」 乾隆中葉的新、舊虎尾溪分道,新虎尾溪由海豐港出海,原虎尾溪改稱舊虎
尾溪,不再由臺仔挖出海,而是經潮洋(今雲林褒忠鄉潮厝村)、三塊厝(今雲林東勢鄉三塊厝)
66
等地出海。 潮洋、三塊厝一帶就是南社社地,此時舊虎尾溪似乎又恢復清領之初的故道。
南社番通事孩武力與土目老臺灣等,將所承租的荒埔,在雍正 8 年(1730)時,贌賣予張
陳石前去給墾招佃,乾隆 38 年(1773),藉呈控要求找洗,於是乾隆 39 年(1774)8 月與張陳
石訂立找洗契。此契言明當年承租荒埔的四至是:「土名南勢底,東至埔姜崙,西至海,南至舊
虎尾溪,北至新虎尾溪,四至明白為界。」由此民間契書,更可確認乾隆中葉時新、舊虎尾溪
67
已分流。 乾隆中葉的〈臺灣輿圖〉亦可看到諸彰交界之虎尾溪已分流,圖上稱之為虎尾舊溪、
虎尾新溪。(圖 1-1-11)。
成於道光 10 年(1830)的《臺灣采訪冊》,認為至嘉慶 7 年(1802)以前「未有所謂新虎
尾溪者也」:
嘉慶七年七月,大雨數日,山內峰頽岸圯,羅水大至,木石民舍多被漂流,屍橫溪埔,
不計其數,復沖出他里霧上一溪,由鹿藔出笨港,又以新虎尾名焉。
68
此嘉慶 7 年(1802)新沖出的溪道,《臺灣采訪冊》稱之為新虎尾溪。不過,如前所述,乾
隆中葉南社社番的找洗契已有新虎尾溪、舊虎尾溪之名;且乾隆中葉的〈臺灣輿圖〉也有虎尾
新溪、虎尾舊溪之名。仔細查看所述溪道,可發現此一新沖出、名為「新虎尾溪」的溪道,經
他里霧、鹿藔、笨港等莊,其實就是指三疊溪的北支流虎尾溪。也就是這場造成生命、財產損
失極鉅的洪水,使舊虎尾溪上游在黃地崙附近改道,經鹿藔(今元長鄉鹿南村之鹿寮),在柴林
63 張瑞津,〈濁水溪平原的地勢分析與地形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11 期,1985 年
3 月,頁 199-228。
64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 11,頁 265。
65 清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37 種),頁 199。
66 清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頁 198-199;參看本文第一章圖 1-10。
67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52 種),頁 18-21。
68 清 陳國瑛等,《臺灣采訪冊》(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55 種),頁 14。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