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67

第二章 ◆ 清代笨港的溪道變遷和商業發展(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第二章  清代笨港的溪道變遷和商業發展


                                               (1684-1895)








               第一節    山疊溪水系和溪道變遷



               一、山疊溪水系



                    清領之前,地圖或文字記載,只止於笨港溪口,清領後之臺灣方志,開始深入笨港口,記

               載笨港溪的水系。杜臻的《澎湖臺灣志略》記載蚊港時稱:「其旁有三疊溪、牛朝溪、八掌溪」,
                                       50
               此三疊溪即昔之笨港溪。   但康熙 25 年(1686)蔣毓英的《臺灣府志》改稱為山疊溪,其水系
               主要的支流有三:

                      (山疊溪)源流有三:南從鹿子埔之北流過西北,與中流會;中從斗六門山之南,流

                      過西南,與南流合;逐西過覆鼎山北,又北折過打貓社,至石龜溪之南,復與北流會,
                      同為山疊溪,至笨港,入於海;其北流則又從斗六門山西出者也,經柴裡社、猴悶社、
                                                      51
                      他里霧社,而與南流、中流合。

               由此記載可知,彼時山疊溪有三支流,最南是發源於鹿子埔的山疊溪本流,先會中支石龜溪後,
               再與源出斗六門山的北支流會合,而後由笨港入於海;此段記載並未指出北支流的溪名。對照
               今日跨雲、嘉兩縣之北港溪水系,發現清領之初的三大支流,和今日三大支流相較,南支、中

               支並無很大變化:南支山疊溪主流,今日稱三疊溪;而後和中支石龜溪(又稱華興溪,上游稱
               倒孔山溪)會於雙溪口(今溪口鄉溪口)。北支流稍有不同,今日北支流名為虎尾溪,源於林內
               觸口山,流至雙溪口附近(今溪口鄉柴林腳)與三疊溪會合,會合後以下今稱北港溪。蔣毓英

               稱北支源出「斗六門山西出」依其溪道,大致是今日虎尾溪的支流石牛溪,經他里霧(今斗南)、
               猴悶(今土庫)會入山疊溪,此溪道和今日北港溪北支流虎尾溪溪道相近,比較不同處,是今

               日虎尾溪源自觸口山,源流較清初長;另外,清初山疊溪的出海口是笨港,但今日北港溪出海
               口是雲林縣口湖鄉下湖口。(圖 1-2-1)
                    相較於清領之初,至康熙 56 年(1717)《諸羅縣志》記載山疊溪支流,只記載南支流和中
               支流:




               50   清  杜臻,《澎湖臺灣紀略》(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04 種),頁 14。
               51   清  蔣毓英,《臺灣府志》,卷 3,頁 27。



                                                                                                         65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