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70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此虎尾溪日後又稱舊虎尾溪,和蔣毓英所述之吼尾溪相較,《諸羅縣志》所述的虎尾溪更長,包
括延長其上游至清水溪;其次,虎尾溪「北分於東螺」亦可見彼時虎尾溪和東螺溪相通;再則
溪道下游經黃地崙(即黃吉崙,在今土庫)、布嶼稟(埔姜崙一帶,即今褒忠鄉埔姜村)由臺仔
挖出海。(見圖 1-2-2)
東螺溪在吼尾溪之北,蔣毓英《臺灣府志》記載其溪道:「自斗六門與吼尾溪同流,西至東
59
螺之眉里社分支北流,西過西螺社,又西過麻芝干社,為北社溪,西入於海」。 《諸羅縣志》
詳述東螺溪溪道是:
東螺溪,分自虎尾溪之牛相觸(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東螺水清,則時事有變)。
北折而西,過打馬辰(有渡)、樹仔腳(有渡)、猫兒干(社名。有渡),滙於海豐港(海
汊。商船到此載脂麻、粟、豆。港水入至北路防汛前止)。
60
東螺溪上游經樹仔腳(今莿桐鄉饒平村)、打馬辰(今莿桐鄉莿桐村)再經猫兒干(今崙背鄉),
於海豐港(今麥寮鄉海豐村)出海。(見圖 1-2-2)《諸羅縣志》附圖則可見東螺溪在西螺社之
61
北。 道光 9 年(1829)成書的《東槎紀略》在〈臺北道里記〉中,記載由南向北行,過西螺
62
後「有溪」,再「五里,三條圳(今溪州鄉三圳村)」「十里,東螺溪」。 可見東螺溪在康熙末
至道光年間,上游這一段變化不大,此東螺溪雖和新虎尾溪同出海豐港,但並非同一條溪。
圖 1-2-2 康熙末山疊溪和其源流附近之溪道
資料來源:黃阿有繪製。1917 年溪道根據《諸羅縣志》,卷 1 山川所述,1904 年溪道根據《臺灣堡圖》。
59 清 蔣毓英,《臺灣府志》,卷 3,頁 27-28。
60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 1,頁 13。
61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附圖,頁 10。
62 清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7 種),卷 3,頁 88。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