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72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腳會三疊溪後,經笨港等地出海。換言之,三疊溪的北支流搶了舊虎尾溪上游的溪水,形成《臺
               灣采訪冊》所稱的「新虎尾溪」。此「新虎尾溪」,並非乾隆中葉沖出的新虎尾溪。

                    光緒 20 年(1894)完成的《雲林縣采訪冊》,也將三疊溪因搶水而延長的北支流稱新虎尾
               溪:「新虎尾溪,源出大坵田堡,從西南行五里,至新莊仔下,有嘉義打猫北堡三疊溪之水,自
                                                                        69
               東方來注之,又西南行十五里,至笨北港,入大槺榔堡。」   或者,有時又直接視其為北港溪
               的幹流:


                      北港溪,即笨溪,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南隸嘉義,北屬雲林,為二邑分界之所,源出
                      沙連堡之清水溪,由大坵田通濟渠,入白沙墩之鹿寮莊,紆廻而至北港,從興化店鹽
                      水埔西南出口,入尖山堡之無尾墩山仔匯而入下湖港出海。
                                                                                 70

                    前此,方志記載三疊溪之幹流多是指南支流,只有《雲林縣采訪冊》稱北港溪之幹流,顯
               然是指三疊溪的北支流,而且北支流之源流,並非如清領之初蔣毓英所稱「從斗六門山西出」,
               而是以《諸羅縣志》記載的吼尾溪源流清水溪為其上游。虎尾溪以清水溪為源流,再繞過林內

               觸口山後,經鹿寮、再經今北港鎮水埔里之鹽水埔、水林村後,由口湖鄉湖口村入海。也就是
               吼尾溪(舊虎尾溪)的上游,居然改變成三疊溪的北支流,又因水量大增,被認為是幹流。被
               搶水的吼尾溪(舊虎尾溪),水量大減,且河道變短。

                    也就是乾隆年間的洪水,虎尾溪被新沖出分流,產生新、舊虎尾溪;嘉慶 7 年(1802)又
               因為洪水,舊虎尾溪上游被三疊溪北支流搶水,最初稱此北支流為新虎尾溪,日後為有別於乾
               隆年間沖出,由海豐港出海的新虎尾溪,遂將北支流稱虎尾溪。依據道光 30 年(1850)的〈重

               修水仙宮碑記〉,其碑文有:「不意嘉慶年間,溪水漲滿,橫溢街衢,浸壞民居者,不知凡幾,
                                   71
               而二廟蕩然無存。」   根據《臺灣采訪冊》及上述新、舊虎尾溪及三疊溪北支流(今虎尾溪)
               河道的變遷史,則此「溪水漲滿、橫溢街衢」沖毁笨南港水仙尊王及關聖帝君二廟的「嘉慶年
               間」,就是嘉慶 7 年(1802)。


               第二節    笨港與水仙宮



               一、臺灣的水仙宮



                    清初懼禍之文人,常諱言鄭氏事蹟,包括鄭氏時期鄭芝龍等人所立之廟,也常隱晦不言建

               廟者、建廟之時,或故意語焉不詳。以澎湖媽祖宮為例,清領後第一任臺灣知府蔣毓英,在其
               《臺灣府志》中,對鄭氏諸事尚較少隱晦:「天妃宮,在東、西衛澳。澳前有案山,其澳安瀾,



               69   清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頁 113。
               70   清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頁 46。
               71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頁 53。



              70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