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76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根據上述〈重修水仙宮碑記〉之記載,嘉慶 19 年(1814)重建之笨港水仙宮,至道光末又
因年久而剝蝕嚴重,遂在笨港當時的三郊,即泉州郊、廈門郊、龍江郊領頭倡捐下,於道光戊
申年,即道光 28 年(1848)1 月興工重修,道光庚戌年,即道光 30 年(1850)4 月竣工。此次
除廟宇重修外,又增建後殿以奉祀關聖帝君。今日廟貌則是民國 80 年(1991)重修,仍是前殿
祀水仙尊王,後殿祀關帝。
水仙宮興建和笨港的商業及郊商關係密切,也和笨港位曲流凹岸的地點密切相關。總之,
笨港在乾隆中葉「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因商賈湊集,諸行郊、商號興盛,遂在乾隆 4 年(1739)
在笨港南港街興建水仙宮,而後乾隆 45 年(1780)在原址重修。因嘉慶 7 年(1802)之水患,
溪岸崩塌,宮廟沖毀,遂又於嘉慶 19 年(1814)在笨南港再卜址重建,道光 30 年(1850)重
修。歷次重修或重建,都和郊商、行鋪關係密切。乾隆末鹿港的開港,使笨港不再是北路商貿
總會;加上道光年間笨港口移至下湖口,笨南港的商務漸漸不及笨北港。
第三節 笨港與郊商
一、臺灣的郊商
中國的行會制度甚早,商團有稱會館、公所、公會、商會、幫者,「行郊」之稱僅見於閩
96
南、臺灣尤盛。 為什麼臺地獨用「郊」稱商團?據清道光末來臺,而後成為臺灣道仝卜年幕
97
僚的丁紹儀看法:「郊者,言在郊野,兼取交往意」; 方豪認「郊」字可能由「艚」字演變
98
而來,因「郊」字為臺灣俗用字,不登大雅之堂,故為宦者所避用; 石萬壽則認為以臺灣而
99
言,「郊」字是因行址和倉庫在臺南大西門郊外,所做的買賣又是大筆的「交關」而得名。 臺
灣的「郊」字有「商團」之意,而方豪引《尺素頻通—光緒二十年甲午元月仗輪局》之抄本,
認為大陸若干地區用「郊」字猶如「幫」字,為一種對經商者的習慣稱法,如上海郊(上海商
人)、廣郊(廣東商人)、建郊(福建商人)、寧郊(寧波商人)等,並非臺灣所獨有。
100
以上顯示,商團名「郊」「行郊」之意眾說紛云,且始於何時亦未明。鄭成功抗清的物質
憑藉,有賴其興販兩洋的「通海之利」而鄭氏海上貿易的商團稱「行」,有十行:「仁、義、
101
禮、智、信、金、木、水、火、土各行」 山五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杭州中心;海五商為
102
仁義禮智信五常以廈門為中心。 清領之初,這些當年「過(鹹)水」或則說「過(黑水)溝」
96 卓克華,《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揚智,2007),頁 8-17。
97 清 丁紹儀,《東瀛識略》,卷 3,頁 33。
98 方豪,〈臺灣行郊研究導言與臺北之「郊」〉,《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頁 259-260。
99 石萬壽,〈臺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臺灣文獻》,31 卷 4 期,1980 年 12 月,頁 76。
100 方豪,〈光緒甲午等年仗輪局信稿所見之臺灣行郊〉,《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頁 338。
101 明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32 種),頁 111。
102 張菼,〈鄭成功的五商〉,頁 21。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