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77
第二章 ◆ 清代笨港的溪道變遷和商業發展(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的商船、商行,一時之間都被逐回內地。依據諸羅縣第一任縣令季麒光,因清領之初臺灣無船
隻入港,而奏請豁除貨船入港徵銀:「今富商大賈盡歸內地,且奉旨開洋外番船隻概向閩粵大
103
澳」。 或許鄭氏時已有航行臺、廈諸地各港的「郊」或「行郊」等大商賈,但清初都歸回內
地。
鄭氏時期的商行經營日本航線者是東洋船隊,經營暹邏航線者是西洋航線,經營呂宋、臺
104
灣之航線同屬東洋航線,雖然呂宋航線來往船隻不多。 清領後,短時期暫無船隻入港,而後
臺灣的對海外貿易改為以中國大陸為主,日本、南洋為輔。根據《諸羅縣志》康熙末諸羅縣的
商業已是:「北通吳越,南浮交廣。」而且「凡綾羅、綢緞、紗絹、棉布、葛布、苧布、蕉布、
麻布、假羅布,皆至自內地」「山不產鐵,田器、釜鐺之屬悉資內地」臺灣所產則是:「多五
105
穀、多薯芋、脂麻、蔗糖……入內地者尤多。」 換言之,自康熙末,甚而直至咸豐 10 年(1860)
臺灣開港前,兩岸物產呈現高度區域分工,以致商船往來頻仍:本島由大陸進口的貨物有:紡
織品、建材、陶瓷、漆器、紙張、草蓆、鼎鐺、雨傘等,以日常用品、手工業產品為大宗;臺
灣出口至大陸的產品,則以米、糖為大宗,其他如麻、靛藍、花生、樟腦、鹿皮、藤、鹹魚等,
106
均屬農產品。
清代臺灣何時有「郊」或「行郊」入臺交易?根據清末臺灣舉人蔡國琳對臺南三郊由來的
敘述:「鄭氏來臺,漳、泉之民附島寄居,蓋以此為營商之始。」「雍正三年,入臺交易,以
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為始。」其中,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分別為北郊、南郊、港郊(應
107
是糖郊)之首。 此雖是清末文人記述之詞,但根據乾隆 55 年(1790)3 月「重建太平橋碑記」
108
的碑文:「雍正六年北郊蘇萬利等自興工本建此橋」 雍正 6 年(1728)已有北郊所修之橋,
則雍正 3 年(1725)郊行開始「入臺交易」之說,可以相信。不過,並非雍正年以前,臺無商
船進出,如前所述,隨著移民日增,且臺灣和大陸間因產業高度的區域分工,康熙末兩岸已是
商船、商團往來絡繹,只是方志中不見用「郊」之名稱而已。
「郊」「行郊」等名稱,在乾、嘉後,臺地的方志中日漸普遍,對臺灣的商人社團漸稱「郊」
109
或「行郊」,郊中諸商,則稱之為「郊商」、「郊行」、「郊戶」、「郊舖」。 丁紹儀對「郊」
110
的說法為:「城市之零鬻貨物者曰店,聚貨而分售各店者曰郊。」 同治年間淡水同知陳培桂
認為「郊」是:「有郊戶焉,或贌船或自置船」「船中有名出海者,司帳及收攬貨物。復有押
103 清 季麒光,〈覆議二十四年餉稅文〉,《東寧政事集》,收錄於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第
二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頁 237。
104 張菼,〈鄭成功的五商〉,頁 22、25。
105 清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 8,頁 138、卷 10,頁 194、卷 12,頁 296、卷 12,頁 294。
106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1997),頁 7-8。
107 林真編,《臺灣私法商事編》(臺北市: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91 種),頁 11。根據伊能嘉矩所述,
三郊由來的內容為蔡國琳所述。詳見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下卷)》,頁 4。
108 何培夫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2),頁 58-59。
109 蔡淵洯,〈清代行郊的發展與地方權力結構之變遷〉,《臺師大歷史學報》,14 期,1986 年 6 月,頁 141。
110 清 丁紹儀,《東瀛識略》,卷 3,頁 33。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