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73
第二章 ◆ 清代笨港的溪道變遷和商業發展(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72
可泊百餘艘,係鄭芝龍建,偽藩更新之,今其靈猶加赫濯焉」 至高拱乾時忌諱特別多,其《臺
灣府志》記載澎湖的媽祖宮:「天妃宮,在東、西衛二澳間。前有案山,澳中安瀾,可泊百餘
73
艘,神尤赫濯焉。」文字內容近似,但對鄭氏祖孫之立廟、整修,則隱而避談。 康熙 39 年(1700),
康熙皇帝遣官護送鄭成功、鄭經父子歸葬南安時,詔曰:「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
子。」 自此之後,對涉及鄭氏事跡的文網稍寬,雖然仕宦文人自我設限者仍不少。
74
與郊行關係密切的水仙宮,其興建年代在清代官方文書亦甚為隱晦。根據臺灣清代的文獻,
臺灣最早設立的水仙宮,是安平的水仙宮。據蔣毓英《臺灣府志》的記載,全臺水仙宮僅有一
75
間:「水仙宮,在鳳山縣安平鎮。」未說明安平水仙宮所祀為何神,也未提鳩建之人、時。 在
安平歸屬鳳山縣時,康熙 59 年(1720)之《鳳山縣志》亦僅增述安平水仙宮之祀神:「水仙宮:
76
在安平鎮。祀禹帝、伍員、項羽、屈原、魯班。」 此廟因清領之時即有記載,推測清領前已
建立。
至於府城另一間位在西定坊之水仙宮,直至康熙 59 年(1720)之《臺灣縣志》才見記載:
「水仙宮:開闢後,鄉人同建;卑隘淺狹。康熙五十七年,歛金改建。雕花縷木,華麗甲於諸
77
廟。」 鎮北坊(應是西定坊)水仙宮,為康熙 57 年(1718)改建,始建年代為「開闢後,鄉
人同建」,究竟此「開闢」的意涵,是指始於清領,亦或是漢人始闢之時?言詞瞹眛。乾隆 17
年(1752)之《重修臺灣縣志》記載西定坊水仙廟:「康熙五十四年泉、漳諸商人建。壯麗工
78
巧,甲於群廟,乾隆六年重修」進一步透露建廟者為漳、泉商人。 嘉慶年間的《續修臺灣縣
志》記載西定坊水仙廟:「廟為康熙五十四年泉、漳諸商建,壯麗勝於他廟,乾隆六年修」「二
79
十九年商人蘇萬利等倡修」「嘉慶元年商人復修焉」。 可知此廟在乾隆 29 年(1764)、嘉慶
元年(1796)又再修建,乾隆 29 年(1764)已說明是由北郊蘇萬利領頭倡修。
生於清乾隆 20 年(1755)之章甫,在嘉慶元年(1796)水仙宮重修後,次年,即嘉慶丁已
年(1797),代書〈重修水仙宮序〉:「臺郡水仙宮,建自康熙丁未,立於西定下坊。」「自
81
80
來創造,遞嬗興修」 章甫是嘉慶 4 年(1799)臺灣縣之歲貢生, 此序文不見收錄於官方文
書,序文中稱西定坊水仙宮始建年代為康熙丁未年即康熙 6 年(1667),此時臺灣尚屬鄭氏治
72 清 蔣毓英,《臺灣府志》,卷 6,頁 71。
73 清 高拱乾,《臺灣府志》,卷 9,頁 221。
74 周憲文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市: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29 種),頁 18。出自沈葆楨〈請建
明延平王祠摺〉。
75 清 蔣毓英,《臺灣府志》,卷 6,頁 70。
76 清 李丕煜,《鳳山縣志》(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24 種),卷 10,頁 161。
77 清 王禮,《臺灣縣志》(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03 種),卷 9,頁 211。
78 清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13 種),卷 6,頁 178。年代稍有出
入,此處記水仙宮為康熙 54 年始建,和王禮《臺灣縣志》記載為康熙 57 年改建不同。
79 清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140 種),卷 5,頁 339-340。
80 清 章甫,《半崧集簡編》(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201 種),頁 29、57-58。
81 清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卷 3,頁 204。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