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91
第三章 ◆ 清代笨港天后宮與新港奉天宮(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而後兵分兩路,一路由下茄苳南下,準備攻府城北門,一路西攻笨港,準備由海道進府城西門。
朝廷知道諸羅城戰略地位重要,派兵來臺,乾隆 52 年(1787)正月 22 日,臺灣總兵柴大紀克
173
復諸羅城。4 月,林爽文一面領軍攻諸羅城,又為了糧道,必須先攻下笨港。 林爽文 5 月攻
入笨港後:
笨港地方分南北二港,離諸羅二十餘里,離鹽水港三十里,離海口三十里。自五月失
陷後,北港竟成片土,南港一帶搭蓋草寮約計二百餘間,悉係賊巢,賊匪得以肆行無
忌。 174
林爽文是漳人,其黨羽亦以漳人為主,故焚燒北港,部隊進佔並紮營南港。笨港失守,清廷頓
恐「一切糧食、貨物、商賈難行。」因而要求迅速恢復笨港。總兵普及保於該年 9 月 16 日克復
175
笨港,並「殲戮賊匪,焚燬附近賊莊。」「焚燒坂頭厝等賊莊七處。」 該年 6 月至 9 月期間,
先經林爽文及其黨羽焚燬北港,而後再經清軍焚燬南港,一時間笨北港和笨南港均因「焚毀略
盡,不能守」於是普及保退屯元長莊。 這兩次嚴重的兵災,是笨港歷劫的人禍。
176
乾隆 47 年(1782)的漳泉鬥、乾隆 52 年(1787)6 月至 9 月笨港的攻防戰中,笨北港、
笨南港都遭遇兵災,街市破壞甚鉅。兵災後,因為林爽文事件中,「賊兵」據笨南港和清廷對抗,
天后宮、笨港縣丞署等規模較大的公共建築,為「賊兵」領導中心所據,南港一帶還搭了二百
餘間草寮,成為「賊巢」。林爽文事件後,曾為「賊人」所據的公共建築,除衙門外,居民縱然
有整修的意願,卻也有擔心牽累的顧慮,整修步調慢。笨南港因為是曾為「賊兵」所據的「賊
莊」,市街的恢復狀況,自然不及笨北港。此外,如前所述,乾隆 49 年(1784)鹿仔港被設為
正口,乾隆 53 年(1788)又增八里坌為正口,笨港為笨港溪以北,米糧轉運中心的重要性也開
始變化。
對笨南港更大的傷害則是港口功能的喪失。清領之初,三疊溪(山疊溪)的出海口在笨港,
至康熙末乃至乾隆年間的方志顯示,當時三疊溪出海口延長至楫仔寮。乾隆中葉《海東札記》
所稱:「笨港列肆頗盛,土人有南港北港之稱,大船間有至者。」也就是至乾隆中葉,小型海船
間或可抵達笨港,平時海船只能抵達三疊溪河口的楫仔寮。
嘉慶 7 年(1802)之大水,對笨港居民更帶來致命的一擊。笨南港位曲流攻擊坡,在這次
河川襲奪造成的大洪水中,受災尤其嚴重,昔日臨港口區的廟宇,包括天后宮、水仙宮、關帝
廟皆因溪岸崩塌而沖毀。而後,因三疊溪的北支流虎尾溪,已因流域增加、流量變大,導致位
河川攻擊坡的笨南港,頻仍發生水災。部分笨南港居民,經這些人禍及天災後,深覺失去港口
功能又常有洪水的笨南港已不可居。富戶率先南遷至麻園寮,而後歷多次水災,南港街居民也
27 日已為西元 1787 年。
173 清 奉敕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 1,頁 102-108、卷 2,頁 123,卷 24,頁 402-403。
174 奉敕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 40,頁 643。
175 清 奉敕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首,頁 16、卷 41,647。笨港失守應是 6 月 1 日。
176 清 不著撰者,《平臺紀事本末》,頁 49。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