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95

第三章 ◆ 清代笨港天后宮與新港奉天宮(1684-1895)
                                                                                    第一篇․廟宇沿革與發展篇


               二、奉天宮的發展



                    水災以外,笨港甚至笨港口的泥沙淤塞,港口功能衰退,也是笨港没落的原因之一。嘉慶
               7 年(1802),因河川襲奪,三疊溪主流由下湖口出海;因河川流量大增,也帶來大量因沖刷產

               生的泥沙,造成下游河道淤塞,小型海船已不能抵笨港,僅能至下湖口,再換小舟至笨港。嘉
               慶末至同治年間成書的《臺灣府輿圖纂要》除仍記載三疊溪由楫仔寮入海外,又記載下湖港:

                      下湖港:在縣西五十里。海岸浮沙現於外者為港,水漲沙痕隱約者為湖。湖內潮退見
                      底,行舟處有溝一道。潮退時尚有六、七尺深,不致擱底;漲潮水深丈餘,千石船可

                      以出入。     190

                    彼時下湖港為一潟湖港,漲潮時,小型海船可達。可知道光以後,下湖口又取代楫仔寮。
                    道光 22 年(1842)閩浙總督怡良及福建巡撫劉鴻翺的奏摺,提到臺灣沿海的情況是:「嘉
                                                                                 191
               義之笨港、鹽水港等處,市井雖稠,港道淺狹,並杉板亦不能到。」   可見至道光時,笨港之
               港道,連舢舨船也無法抵達。道光 28 年(1848)4 月,臺灣道徐宗幹到任時「風駛至笨港,土

               名下湖口。」顯示道光末,笨港口主要出入已移至下湖口,徐宗幹到笨港需再轉換小舟「縋繫
               而下」。笨港縣丞管裕疇對其好友兼長官徐宗幹的到來,仍以笨南港為待客之所在:「初十日,
               住南港。十一日住嘉義。」。   此處的南港,或許是縣丞署所在的笨新南港。
                                           192
                    雖然縣丞署在笨新南港,但在道光後,新南港市況漸比不上北港。笨港北街以泉人為主,
               林爽文事件固有燬損,但因是遭「賊人」所燬,事變後迅速恢復;再者,因位曲流凸岸,地勢
               雖低但無河岸崩塌之虞;以及利用竹筏和下湖口連絡亦較南岸較方便,以致於笨北港的商貿,

               在道光年間已漸超過笨南港。北港直到割讓前夕,仍是「烟戶七千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
               新港士紳林維朝在日人領臺後,由下湖口逃回內地,丙申年(1896)回臺整理糖廍,並將已裝
               置數月的糖出售,彼時因唐船(中國帆船)已 3 個月不來下湖口,糖價日下,没想到糖才售出

                                                           193
               數日,就有泉船數隻到下湖口,糖價又漲高。   由此也可見,清末北港的興盛和下湖口的唐船
               進出關係密切。

                    笨南港的商業因河港出海口而興起,亦因河港淤塞而没落。笨南港之沒落,先是乾隆末漳
               泉鬥以及林爽文事件遭受破壞;而後因河川襲奪,支流虎尾溪水量大增,容易造成山洪爆發,
               產生水患;河口亦因溪水量大增,河床、河岸沖刷增強,河泥大增,泥沙日淤,以致港口功能

               衰退。商貿不興,不再郊行林立的新南港,市容漸不敵北港。從〈重修水仙宮碑記〉之捐題名
               單來看,至道光 30 年(1850),不但新南港街之發展超過舊南港,笨北港街商戶也已較笨南港
               多。

               190   清  不著撰者,《臺灣府輿圖纂要》,頁 194-195。
               191   清  文慶等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卷 43,頁 38。
               192   清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 93 種),頁 47。
               193   陳素雲主編,《林維朝詩文集》,頁 126-128。



                                                                                                         93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