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新港奉天宮志(上)
P. 94
新港奉天宮志續修◆上
The Temple History Renewal Fengtiangong, Xingang
供興建媽祖廟之用地外,並捐「東西店地租壹切,寄附以為香祀之資」,也就是除捐地外,還捐
185
獻店地以供日後媽祖廟油香之費用。
新港奉天宮的倡建者,除了由笨南港遷至麻園寮的居民及富戶鼎力捐款外,水師提督王得
祿的倡建,也功不可没。王得祿的軍功得自海戰,身為水師,敬拜媽祖,無庸置疑。今日奉天
宮尚有一對柱聯,右上角題「甲寅年重修」顯示此為乾隆 59 年(1794),王得祿獻給笨港天后
宮的龍柱。乾隆 59 年(1794),王得祿尚未加入水師,王得祿因為義民首,參與平定林爽文事
變,而取得軍功,獲得「千總實缺用」的資格。乾隆 59 年(1794)在敬獻天后宮龍柱時,他正
要跨海內渡「投標候補」,面對航海風險、前程未卜,王得祿敬獻時的虔誠與惶恐的心境,可以
想見。內渡後,次年順利補上「督標右營千總」,嘉慶元年(1796)又開始追隨李長庚,加入水
186
師後成為「補督標右營水師千總」。 至嘉慶 14 年(1809)王得祿以閩浙水師提督,剿滅蔡牽,
獲二等子爵位,功成名就,必然會感謝媽祖長年在海上的庇護。但昔日敬獻龍柱的天后宮已遭
沖毀,故王得祿對重建媽祖廟的態度很積極。
因〈喜捐廟地並店租碑記〉署年為嘉慶 16 年(1811)12 月,今日新港奉天宮有一匾「聖慈
母德」,為子爵王得祿在嘉慶乙亥年(1815)所獻;所以初步可推知奉天宮大致是在嘉慶 17-20
年(1812-1815)間重建完成。《嘉義管內采訪冊》:「奉天宮,在新南港街,崇祀天上聖母,嘉
慶戊寅年三月紳民公建。」戊寅年是嘉慶 23 年(1818)在獻匾之後,廟宇常有主建築、次建築
187
之竣工,此年代或亦可供參考。
188
景端碑及李獻璋稱「奉天宮於嘉慶 17 年在麻園寮重建祠廟」。 不過,明治 29 年(1896)
總督府調查的檔案,亦有奉天宮興建的記載:
新南港有天上聖母庙,名曰奉天宮。自嘉慶十八年建置,該街縂理林選倡率,由打猫
西堡民人捐欵五千餘円建造。至咸豐七年,牛稠山庄郭德清倡率嘉義西堡、打猫西堡
民人,捐欵三千八百餘円重修。其住持之辛金,及庙中之油香費,就於庙口買賣人抽
費供用,並無置買產業。 189
則根據此一領臺之初日人的調查,奉天宮建於嘉慶 18 年(1813),至咸豐 7 年(1857)又
重修。本文則認為奉天宮在嘉慶 17 年(1812)興建,嘉慶 18 年(1813)宮廟落成,嘉慶 20 年
(1815)王得祿獻匾外,嘉慶 21 年(1816)笨港縣丞龐周亦獻匾「恩流海嶠」。奉天宮另有一
匾「福芘雁行」,為咸豐 7 年(1857)笨港縣丞白鸞卿所獻,應是奉天宮此時重修完成,笨港縣
丞因此獻匾。由此也可知,彼時縣丞署和奉天宮的關係密切。
185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頁 42-43。此碑署年註明為「明治 45 年 4 月重泐
石」但雖稱重刻,但因捐獻店租的用語,使用日治時期「寄附」用語,亦曾被批評為偽碑。
186 黃阿有,《嘉義的地方傳說與考證》,(新北市:稻鄉,2011),頁 3。
187 不著撰者,《嘉義管內采訪冊》,頁 4。
188 李獻璋,〈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中)〉,頁 23。
189 「新港街調查書類」(1896 年 01 月 01 日),〈明治二十九年臺南縣公文類纂永久保存第四十七卷〉,《臺
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97080070165。原文無點符號。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