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97
國 民 小 學 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第五節 小校的介入性輔導
第六章
小規模學校(以下簡稱「小校」)是指全校班級數在 12 班以下的學校,小校在各縣市都
佔有一定比率,尤其是偏鄉的小校、師生人數偏低,學校規模的編制與都會區的大型學校有很
介入性輔導
大的落差,也因此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小校的學生人數少,彼此關係熟悉與緊密,也就形成
「人人做輔導」的特色,運用組織社群力量,共同輔導關心學生。雖然小校的學生輔導工作可
能無法按照一般標準化輔導工作流程進行,但若能善用它的彈性與特殊校園生態特性來實施,
效果有可能會更好。以下就小校如何實施輔導工作、三級個案如何處理、輔導教師與導師的合
作以及小校輔導教師的可能作為等四方面來說明。
壹 小校實施介入性輔導原則
一、運用環境特殊性資源
學校可以根據學區文化特性,引進其特殊性資源協助受輔學生,例如:隔代教養比較高的
學校可連結發展「祖孫專案」的相關計畫;弱勢家庭可以申請教育部弱勢家庭的優先區計畫;
需要增進親職教育的家庭,可以申請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的親子活動計畫;尚有其他給予經濟
扶助方案者,如:兒福聯盟、伊甸基金會、家扶基金會等,或是一些關心偏鄉教育的民間單位
(如:博幼基金會、永齡基金會等)。
二、考量在地社區文化特色
偏鄉的狀況差異性大,主要因社區或部落的地理位置,山邊和海邊的小校各有不同的生活
條件,例如:有些山上種植高經濟農作物的家庭,經濟能力並不差,家長雖忙於耕種,但因常
會拜託學校多幫忙管教孩子,親師之間的緊密度可能就較高;居住海邊的家長有些靠捕漁維生,
當父親出海時間長,隔代或單親教養的家庭型態可能就較多,漁村家庭的新住民媽媽也就有可
能成為重要的合作對象。偏鄉小校輔導工作的推動要考量在地社區文化,盡可能結合社區整體
營造,運用該社區特殊資源與特色。
三、培養受輔學生生活與學習能力
偏鄉社區家長經常為家庭經濟,較無法全心全力照顧孩子,此時學校輔導的核心價值宜
多鼓勵孩子自立,或是發展實驗教育以培養受輔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校長可以整合校內外
資源,讓學生輔導工作從學生的生活層面做起,鼓勵學生們動手做、多勞動,去補強家庭資
源的不足,也可以在班親會宣導家長正確的教養觀念。另外,學校也可善用網路學習、行動
183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