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心輔手冊-高中版
P. 114
貳 介入性輔導策略
根據 WISER 模式,介入性輔導重點主要包括「個別化介入」(I)、「系統合作」(S)及「持
續性評估」(E)等 ISE 三項工作策略,以下逐項分別說明之:
一、個別化介入
根據受輔學生的個別輔導需求,提供個別化的介入服務,例如:
(一)針對受輔學生及其導師、家長或相關人員提供諮詢。
(二)針對有共同議題的受輔學生,提供介入性小團體輔導;針對單一的受輔學生則提供個
別諮商與輔導;必要時可實施個別心理測驗,內容詳見本章第三節說明。
(三)針對班級或校園的危機事件,輔導人員可直接入班、與導師合作或申請學生輔導諮商
中心協助,進行介入性班級團體輔導,內容詳見本章第三節。
二、系統合作
介入性輔導除針對受輔學生提供個別性介入輔導外,也需與其生態系統裡的重要他人合
作,各方合作之相關內容詳見本章第四節。生態系統合作有幾個重點:
(一)與同儕合作:透過受輔學生的重要友人、班級或社團同儕,發揮影響或協助關懷。
(二)與導師合作:與導師建立關係,形成介入目標共識,分工合作一起協助受輔學生。
(三)與家長合作:輔導人員與導師形成合作夥伴,促進導師與家長之合作(親師師合作),
建立三方介入目標共識,並依據各自角色,分工合作一起協助受輔學生。
(四)與校內外其他輔導資源合作
1. 視受輔學生需求,與校內輔導處(室)人員(含:輔導主任、組長、輔導教師、專
業輔導人員等)以及其他處室的行政教師(學務處、教務處、總務處、實習處等)
及任課教師等形成輔導合作夥伴。例如,受輔學生議題與特教有關時,便與特教組
長或特教老師形成合作夥伴關係,提供更多元資源協助受輔學生。
2. 瞭解社區之輔導資源系統,統整並運用校外輔導資源提供協助。
三、持續性評估
介入性輔導除針對受輔學生提供個別化介入輔導,以及生態系統合作策略外,也重視學
生輔導的效能評估。雖然輔導效能無法立即展現,但輔導人員應運用持續性評估的方法,時
時檢視輔導實施之成效,作為後續修正與判斷是否維持原介入策略的參考。本章第五節與本
手冊第九章將詳細討論如何運用生態觀點進行輔導工作績效之評估。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