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心輔手冊-高中版
P. 118

三、派案


                    完成申請輔導的初次晤談後,各校會依照其校內個案管理模式進行受輔學生的派案,派
               案模式可概分為直接派案或會議派案等方式(參考本手冊第六章):


               (一)直接派案:已經建立年級、群科或責任班級的個案管理制度之學校,輔導處(室)在

                      受理輔導申請後便直接派案給主責輔導人員。

               (二)會議派案:透過派案會議或個案管理會議,討論後再分派給適合的輔導人員主責。


               四、輔導計畫擬定與介入

                    輔導人員根據個案概念化與輔導需求評估結果,訂定適當的輔導目標,發展並採取合宜

               的介入策略。輔導人員所採行的輔導措施可包括:諮詢、個別諮商、心理測驗、入班輔導、
               介入性小團體輔導等。此外,輔導人員持續在輔導歷程中檢視介入成效,持續修正和調整介

               入策略,和校內外生態系統重要關係人合作(如雙師合作、親師師合作等),並視需要邀集

               相關人員召開個案會議。若經評估後暫時不需要提供介入性輔導措施時,建議輔導人員能與

               申請人討論後續持續輔導策略,與提供諮詢服務。

               五、持續性評估


                    在介入性輔導中,持續性評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參考本章第五節)。持續性評估從介
               入前即開始實施。介入前評估之目的在於判斷和界定晤談方向與目標,介入期間評估之目的

               是為能及時調整輔導策略與有效達成輔導目標。建議輔導人員於執行介入性輔導時,也能多

               與申請人(如導師、家長)主動聯繫,了解他們對介入成效的觀察,並一起討論可提升輔導

               成效之做法。一方面自我檢視輔導介入能否回應輔導申請之期待,另一方面也可透過申請人
               的觀察回饋,適時調整,聚焦介入與形成共識目標,並促進彼此合作。介入結束後也進行綜

               合評估,以便提供申請人後續輔導之參考。具體而言,持續性評估具有以下效能:


               (一)輔導人員的自我省思:目前的輔導措施和協助方法是否對受輔學生有幫助?目前的輔
                      導介入能否有效降低學生困擾程度、提升其面對問題的能力與動力?


               (二)與受輔學生共同檢核:與受輔學生討論目前已達成多少目標?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改
                      變?後續可以如何聚焦介入策略,讓進步更快?(以人際困擾為例,可評估受輔學生

                      與同學/目標對象的互動改善情形為何?後續可以特別增加那些練習?)


               (三)重要他人的觀察回饋:邀請受輔學生之導師、家人或同儕觀察與評估受輔學生的主訴

                      問題是否有改善?邀請他們提供對受輔學生在改變或增加成長動機方面的觀察回饋。


     105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