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心輔手冊-高中版
P. 126

三、高關懷學生的問題樣態與三級輔導


                    隨著社會型態之改變,學生問題類型日益多元而複雜化,更需要在單一層級輔導無法滿
               足學生輔導需求時,適時引入其他層級輔導資源共同合作。因此,在對高關懷學生提供輔導

               服務時,評估介入成效,並適時根據其問題困擾程度而整合運用不同輔導層級資源共同協助

               學生。以下舉例說明:

               (一)若導師與任課教師能協助高關懷學生之生活、人際和學習功能穩定發展,則可由導師

                      或任課教師以發展性輔導方式來關懷陪伴,輔導人員提供專業諮詢與支持服務。


               (二)若已造成學生生活、人際或學習等就學適應的問題或困擾,且導師在多次協助後仍未明
                      顯改善,可鼓勵申請介入性輔導服務,由輔導人員主責,一起共同協助。

               (三)倘若輔導人員發現學生困擾程度嚴重,運用校內輔導資源仍無法有效改善問題,經評估
                      引入校外資源(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醫療單位、社政機構等)將更有助改善學生問
                      題時,則須彙整受輔學生輔導資料,並聯繫相關單位,進行溝通與轉介處遇性輔導。

                    每種高關懷問題的樣態多從單一而複雜、從簡單而困難,若能從問題之初且狀況尚不嚴

               重時,即從發展性輔導著手,有助於減少校園重大或危機案件的發生。表 4-5 整理校園中常見

               的高關懷學生樣態,描述不同程度的問題症狀情形,作為判斷其對應的輔導層級之參考。


                                      表 4-5  高關懷樣態、輔導層級和其問題狀況描述

                                   輔導
                   高關懷樣態                                   問題狀況描述及三級輔導措施
                                   層級

                                    發    該生並未因家庭狀況而鬱鬱寡歡,情緒或許稍有波動但為時不長;

                                    展    生活作息及學習狀況仍稱穩定,即使稍有紊亂(如:作業缺交、
                                    性    成績暫時落後),經過導師的關懷和留意即能漸入佳境。

                                         該生容易悶悶不樂,且生活秩序因此混亂;人際關係中含有較敏
                                    介
                                         感的情緒反應(如:易怒、退縮);自我概念也較脆弱或傾向自責,
                                    入
                    家庭困擾                 適合以個別輔導探討其自我概念,或以小團體輔導方式討論人際
                                    性
                  (壓力、衝突                 議題與演練社交技巧。
                      等)
                                         該生負向情緒持續一段時間、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對現實會有

                                         扭曲的現象(或過度逃避);在人際方面出現不合宜態度(過度
                                    處
                                         討好或遠離他人),極端依賴他人;甚至操縱他人,以求得安全
                                    遇
                                         感的滿足。此時須與社會安全網社工師進行合作,探討家庭動力
                                    性
                                         的負面影響,若有需要則進一步安排心理師進行個別諮商,若有
                                         精神疾患症狀建議會診身心科醫師。


     113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