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0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40
三、發展學生的興趣
學校有很多機會能協助學生「認識自己」,如:讓學生參加有興趣的社團、透過參加不同
活動試探自己的興趣等。學生會發現,自己想學好這些技能就必須得到其他知識技能的支持,
如:要出國比賽做麵包,必須能讀懂說明書、能閱讀外文路標或說出外國語言、知道重量和容
量的單位等。學生找到自己學習的著力點後,就有自發的學習動機,能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就相對降低了需要額外輔導的需求。
四、具體體驗與操作
學齡期的孩子,應多採具象操作以符合兒童發展。教師可幫助學生藉用體驗、操作來認識
自己。教學過程除了體驗外,還需要實踐,如學生看到自己的縫紉作品、努力製作的童玩等,
都可具體讓學生看到「我能做到」的體現,進而相信自己的能力、擁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不足。
五、根基於成功經驗
教師若以成功經驗為根基、鼓勵學生再多努力一些,則學生較勇於嘗試。教師下一步應鼓
勵學生持之以恆保持下去,引導學生看見努力後所帶來的改變、形成正向循環,能夠持續下去。
六、調整學習策略與補救教學
學生的能力各有優缺,教師可以截長補短,例如:善於口說的學生讓他有機會多表達,而
非只注重在紙筆測驗的評量。亦可提供適切的學習策略,或是給予補救教學。常見的教室調整
策略如下:
(一)調整學習環境:座位調整、提供提示等。
(二)調整教學方式:課程活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習興趣;利用多感官教學、結構化。
(三)改變教室規則:根據學生的狀況,彈性調整教室規則。
(四)調整班級經營:可依據班級學生的特質與班級經營的目標,進行分組,運用獎勵制度、
彈性調整上、下課作息規範等。
(五)正向行為管教策略:運用增強策略、行為契約與提示策略等。
(六)善用同儕輔導:安排有熱心且具愛心的學生擔任小天使,以同儕陪伴及協助的方式,協
助需要的同學。
(七)教師可從作業中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並提供即時學習策略指導或是補教教學,任課教
師亦可利用課餘時間,輔導需要的學生。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