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48
3. 使用距離感的稱呼
用「貴家長、貴子弟」等用語,比較有距離感,可以改用「○○媽媽」、「○○爸爸」
來稱呼對方,以拉近與學生家長的關係。
4. 忽略彼此的努力
不管學生發生什麼狀況,教師都宜先從肯定家長的努力開始溝通。舉例來說,若是教師
在聯絡簿上直接寫「他又⋯了」,或是只說明學生的違規事實,有時家長會因此感到挫
折,甚至會因為不知該如何管教小孩,並未達到親師合作共同管教與輔導學生之功效。
所以,教師在溝通時,除了具體陳述事件外,也要提及導師或學校已處理的部分,最後
再具體告訴家長可採取的管教與輔導策略。因此,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若將重點放在
學生可學習的部分、家長可配合的方向,比較容易獲得家長的合作。
5. 未說明緣由的建議
當學生需要引進更多輔導資源時,導師應先與家長當面溝通,不宜只透過聯絡簿建議讓
學生接受輔導、治療,家長可能會感到很詫異與挫折,甚至會引起家長的情緒反彈。任
何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都不容易,建議教師可先同理家長的辛苦、問問家長的想法,
用電話溝通或是邀請當面談談皆比較能夠深入,也是比較理想的作法。
四、給家長的一封信或班刊
導師可以透過寫信、班刊或是班級網站,將親職教養或輔導資訊提供給全班家長,藉以溝
通導師的教育理念,例如:注意學生安全、如何幫助學生成長等。透過班級刊物或是網站交流
教學內容與學校生活點滴,連結家長與學生的生活。
(一)學期初:教師自我介紹、教師聯繫方式、對學生在課業和行為上之期望、邀請家長協助
事項、學校行事曆、評分標準、班級規則等。
(二)學期中:說明學生學期評量前準備注意事項或學期評量後學生成績分析,要多鼓勵,並
請家長配合事項。
(三)學期末:交代寒暑假作業、生活作息、學習資訊和安全事項。
五、電話聯繫
(一)聯繫時機
電話聯繫是很重要的親師溝通工具,特別是新接班級,導師若能利用暑假,事先電話關
心家長與學生,除了能蒐集學生資料外,也能建立好的親師關係,導師若用同理的角度,
也比較能夠貼近家長的需求,預防家長因為擔心收到學生的「壞消息」而害怕接到學校
電話。平時學生有好表現,也可以透過電話溝通,透過分享學生成長的喜悅,建立雙方
正向關係,一旦學生有偶發事件(例如:缺席、違規行為、衝突等),和家長電話聯繫
時,便會順利許多。
135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