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64

伍   評估輔導成效



                    介入性輔導另一個重要概念是在輔導歷程中持續進行輔導成效評估。輔導成效評估不只

               在結案時才進行,而是整個諮商歷程持續進行,藉由觀察受輔學生的反應與訪問其他重要他人

               (如:導師),或輔導教師於每次輔導過程中對受輔學生改變的觀察,來評估輔導介入後是否

               朝輔導目標邁進,以作為是否需要修正輔導介入作法之參考,提升輔導效能與效率。

               一、過程中評估


                    在輔導歷程中,輔導教師應保持支持和接納的態度,自行評估與受輔學生的關係,是否已

               有足夠的信賴關係,以便準備好進入工作期。輔導教師隨時與導師、家長保持聯繫,透過他們
               的觀察,了解受輔學生接受輔導後的改變情況;若有需要可針對該案召開個案會議,或於輔導

               會議時,在遵守倫理的原則下,定時評估輔導策略的成效,以便適時修正輔導介入作法。


               二、申請其他輔導資源的評估

                    當輔導教師評估學校無法妥當處理受輔學生的問題、應付突發的危機狀況時,處理方式如下:


                 1.  評估家庭問題需要其他資源的協助時,輔導處(室)宜依據其需要,向適合的機構引入相
                    關輔導資源,例如:申請其他單位的人力協助,或是尋找社區和學校的資源,引入來一起

                    幫忙。


                 2.  輔導教師得視實際需要,請業務承辦人召開個案會議,並可依法行文邀請相關人員參加,

                    形成共識目標與討論分工合作的內容,並定期討論與追蹤執行成效。

                 3.  受輔學生在申請特教資源服務前,需經輔導與特教的雙方合作,在「輔導成效評估會議」

                    中評估輔導成效,並確認受輔學生特教服務的需求,依據申請流程處理,以便日後順利引

                    入特教資源。(請參考附件 6-3 「導師輔導過程及成效評估表」)

               三、輔導後成效評估


                    受輔學生接受輔導一段時間之後,需要評估其困擾問題是否逐漸降低或已達到輔導目標進

               入結案或轉回發展性輔導階段。遇到受輔學生問題持續無法改善,輔導教師可考慮向各縣市學
               生輔導諮商中心諮詢、申請專業輔導人員協助,或於督導會議中提出討論。













     151                                                                                                                                                                                                                                152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