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6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66
二、家長諮詢
將受輔學生的家長納入輔導支持體系,有時對輔導成效會有正向效益。有時家長在管教孩
子時,需要找到支持系統或是與人討論,輔導教師亦可透過家長諮詢,協助了解孩子的需求和
學習改進親子關係的策略。
貳 個別諮商與輔導
由於社會急遽變遷與家庭結構的改變,國小學生的身心困擾議題更為複雜多元,使得學校
輔導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在個別諮商與輔導的過程,需要對學生認知、情緒或行為方面的困
擾進行評估,據以發展適當的介入性輔導計畫,以下將說明個別諮商與輔導計畫。
一、個別諮商與輔導計畫
輔導教師接受派案後,對受輔學生進行輔導工作,在初步瞭解學生的問題後,輔導教師即
進行個別諮商與輔導計畫。
(一)第一次會談
受輔學生第一次進到諮商室與輔導教師見面,難免在心中會感到不安或困窘,輔導教師須
掌握第一次會談重點,獲得受輔學生信任,重點說明如下:
1. 第一次與受輔學生見面時,輔導教師以真誠溫暖的態度,與其「建立關係」,並以等待、
接納的態度,面對受輔學生的行為和困難、用正向的語言回應,讓受輔學生在輔導過程中
感到安心、信任和希望。
2. 受輔學生接受個別諮商與輔導的知情同意是重要的,教師應告知受輔學生將來要來諮商室
的輔導時間和預定的次數,若在師生談話中牽涉到法律規定之通報的內容時,教師有責任
通知其他單位前來協助。當輔導教師認為其需要家長或導師幫忙時,與親師的討論內容亦
須徵求受輔學生的同意。在輔導過程中的談話應為學生保密,這也是諮商倫理重要的部分。
(二)第二次會談以後
接下來個別諮商與輔導工作說明如下:
1. 對受輔學生的問題個案概念化,設定輔導目標
在介入性輔導中,「個案概念化」用於判斷與界定晤談的方向與目標,其原則如下:
(1 )輔導教師藉由受輔學生的主訴問題、議題等,與其討論所欲達到的目標,並且共同合作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