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67
國 民 小 學 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尋找達到目標、解決困擾的可行方法。
(2 )輔導教師一方面要進行探索,思考轉介的目的為何,以及受輔學生生態系統中的表現, 第六章
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彈性加入每次輔導所得到的新資訊,在連貫的脈絡中用不同的角
度去解讀有關的訊息,分析和假設可能發生了什麼事而導致這樣的結果。
介入性輔導
(3 )輔導教師透過各種諮商輔導技巧和問答,必要時輔以心理測驗(詳見第八章第三節心理
測驗),來理解受輔學生、形成對他們的問題概念化,以及設定適切輔導目標與計畫。
2. 運用多元媒材輔助輔導工作
國小的學齡兒童在身心發展方面差異很大,因此輔導教師得視受輔學生認知發展、年齡、
輔導需求、興趣或喜好等,蒐集多元資料以進行個案問題評估。
(1 )除使用口語進行諮商輔導外,也可運用遊戲或藝術治療方式。
(2 )針對有些過度擔心被標籤化、防衛心強、不清楚本身的想法感受,或是不能正確掌握
語彙表達的受輔學生,可在表情動作與選擇遊戲方式中,觀察「非語言訊息」的意義。
例如:受輔學生生氣的撕扯娃娃的衣服、不斷重複的遊戲主題,都在透露重要的訊息,
等待輔導教師釐清問題。
(3 )在個別諮商與輔導的過程中,可透過輔導處(室)各種輔導媒材,觀察受輔學生情感表
達方式,與探索其內在議題與困擾,以達輔導療效(關於輔導媒材使用內容,可參考
本手冊第四章第二節之介紹)。
3. 發展個別化介入性策略
輔導教師與受輔學生進行輔導過程時,會不斷蒐集到新資訊,形成個案核心議題之概念化,
並根據受輔學生不同的狀況,發展個別化的介入策略。
(1 )對於行為偏差的受輔導學生,對其關心與尊重,更甚於對問題原因的盤查與瞭解,需協
助了解偏差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例如:家長疏忽照顧,或是對受輔學生的錯誤行為
給予誇獎,都可能造成持續的偏差行為。
(2 )和導師或學務處合作,協助學生以適當方式滿足其心理需求。例如:偷竊的行為,低年
級學童可以透過繪本和遊戲過程的回饋,學習新的觀念和技巧,取代原來錯誤的行為
認知;較高年級的學童可以用與其生活情境相似的社會故事進行討論與練習,下次遇
到困難時,能夠出現新的反應和作法。但若受輔學生屢次嚴重違反校規或法律時,為
使其行為能符合現實中社會規範,仍須遵循學務處的介入與處理。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