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73

國 民 小 學     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二)團體進行中


                1.  校園裡的介入性小團體輔導方案經常規劃在 8 至 12 次之間,可在團體初期建立關係、蒐集                                                     第六章
                   學生資料、教導新知識。到了團體中期以後,若成員因熟識後而容易展現原有的行為態度、

                   產生衝突磨擦,此時輔導教師可善加利用此機會,運用「此時此刻」與「大家一起來」,
                                                                                                                     介入性輔導
                   透過處理團體內的衝突,將有助於成員學習到新方法、解決生活上的困擾問題。此外,透
                   過團體歷程中,一邊學習一邊帶回日常生活中實行與觀察實行成果,然後再回來團體裡來

                   討論,反覆學習與討論,將使其學習到的新行為與新策略更加成熟。最後,團體結束前再

                   透過對團體歷程的回顧與分享將學習成果持續運用於生活中,使團體的成效更加被鞏固。

                2.  團體每週應至少實施一次,每次 1 至 2 節課。為能在團體中達到課程延續與深入討論的效

                   果,以連續實施兩節課 90 分鐘為佳,不要輕易中斷或調整時間:可使用早自習+第一節課、

                   午休+第五節課時間進行團體,或彈性課程實施。為使導師或科任老師瞭解與協助維持團

                   體順利進行,輔導教師宜主動提供導師與相關授課教師關於學生每次進入及離開團體的時
                   間,以及說明穩定參與團體的價值,以獲得導師與相關授課教師的支持。


                3.  輔導教師在團體進行中,可適時與導師、家長進行非個案隱私之輔導資訊交流(如:對成

                   員輔導需求的評估、成功介入策略分享),必要時,可以在團體中期邀請導師與家長進行
                   三方會談,目的在協助親師了解團體學習的內容、了解成員的近況與改變情形、分享對成

                   員的問題評估與有效介入策略,彼此交流與合作等。


               (三)團體結束後

                   如何讓成員在團體的結束很關鍵。因此,在團體結束前,輔導教師可引導成員對學習成果的

                   檢核與思考如何持續成效,並於結束後再次與導師(有需要可增加家長)進行會談,理解個
                   別成員在團體中的收穫以及未如預期改變的議題,以發展出後續導師與家長之持續輔導策略。


               四、進行宣導、篩選成員的具體作法


                    輔導處(室)規劃團體方案之後,如何執行方案以利提升團體輔導的效果,以下僅就介入
               性小團體輔導運用成員的招募以及篩選的具體作法加以說明:


               (一)運用小團體輔導成員的招募提升參與動機

                   以往進入團體的成員常以導師直接申請為主,這樣的作法優點是符合導師的需求,而缺點

                   是學生被指定參加易產生負面標籤效益,同時弱化改變動機和產生抗拒。因此建議可透過

                   事前與導師討論,同時也對學生進行引起動機、去標籤化的入班宣傳招募方式(如以他們





 159                                                                                                             160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