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176

(二)小團體成員的篩選

                   依據不同的團體目標,輔導教師會選擇適合參加的成員類型,而成員篩選的途徑有幾種:


                1.  由各班導師推薦適應欠佳需介入性輔導之學生,且具有共同議題、較適合以小團體輔導的
                   方式介入的學生。


                2.  實施相關心理評估測驗,或是從高風險學生、班級團體輔導、心理健康宣導中,挑選出具
                   有共同議題且較適合參加團體的學生。


                3.  已進行個別諮商一段時間後,發掘適合以小團體輔導的方式介入的學生。

                4.  篩選成員時,雖優先挑選導師推薦、以及主動報名、意願高、需求符合團體目標的學生參
                   與,但當二者無法兼顧時,可透過與導師討論策略、協助策略、協助提升學生參與動機,

                   或與學生討論,如何主動讓導師理解其需求、支持其參與。

               (三)流動在生態系統合作的「輔導聯絡簿」


                    介入性輔導工作須取得導師與家長的共同合作,才有機會讓輔導成效發揮事半功倍之效。介
                    入性小團體也不例外,輔導教師可在符合倫理的前提下,主動且定期與導師家長溝通,不僅

                    有助於他們瞭解受輔學生在小團體的學習情形,並可讓導師家長於平時提供適當引導,發揮

                    多管齊下效果。有時還可以邀請導師與家長,扮演學生家庭作業執行成效的評估者與獎勵者
                    角色,維持受輔學生的練習動機並強化小團體中習得正向行為的效果。以下介紹一種可協助

                    輔導教師與導師家長間交流與合作的「輔導聯絡簿」(王麗斐、羅明華、李旻陽,2012 ),

                    其具體作法說明如下:(請參考附件 6-9 「小團體輔導聯絡簿」)

                1.  輔導聯絡簿的內容

                   「輔導聯絡簿」的作法類似於導師平常與家長聯繫的「聯絡簿」概念,創作一個輔導教師

                   與導師與家長間聯絡與鼓勵學生的平臺,而不只是留言的功能。(王麗斐、羅明華、李旻

                   陽,2012 )。其內容包括:

                  (1 )輔導教師對受輔學生當天在團體的表現給予評估與鼓勵性回饋。

                  (2 )受輔學生擬定當週欲努力的家庭作業目標與具體作法。


                  (3 )受輔學生一週後自評其家庭作業的實踐成果。

                  (4 )導師與家長對受輔學生練習家庭作業的成果給予評量和正向回饋。

                2.  輔導聯絡簿設計的原則


                   為使「輔導聯絡簿」容易持續執行,且強化小團體輔導成效,在設計上,建議把握以下原則:




     163                                                                                                                                                                                                                                164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