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心輔手冊_國小版
P. 26
貳 國小學校輔導工作革新思維
在《學生輔導法》的頒布施行,讓國小輔導工作的人員聘任與執行有了法源依據,除增置
專業輔導人力並建構三級輔導工作的合作機制,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校輔導工作。不論是營
造友善的校園文化、強化全校輔導工作推動組織、及連結運用校內外各項資源等,預期皆能對
現行的教育體制、學校、教師乃至家庭帶來深切的影響及幫助。
至於如何實踐學校輔導工作的願景,並將轉化為有效策略照顧到校園學生輔導需求,則是
輔導工作效能展現的關鍵。除需在學校系統「由下而上」了解學校與學生的需求,也需巧妙結
合教育主管機關「由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更要能與學校文化及社區資源結合,共同創造具校
本特色的學校輔導工作願景,引領學校輔導工作落實推動。
此外,新制度上路需磨合期,這也正是改變創新的最佳時機,學校相關處室與輔導工作人
員都可以從個人不同的位置出發,以現有的基礎,在新的制度上共同思考如何整合推動更具學
校本位特色的輔導工作,例如:
◎ 如何催化、引導全體教師校共同推動參與學生輔導工作,讓學校輔導工作變成共同職責?
◎ 新增置輔導人力如何與現有體制整合,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回應國小校園對學生輔導的需求?
◎ 國小三級輔導體制(即發展性、介入性與處遇性輔導工作)如何更全面性與落實性推動?
◎ 如何具體展現國小輔導工作的績效,營造友善校園,讓輔導成為核心教育價值?
◎ 因應國小的生態,校內外系統的輔導資源應如何整合,以建構促進彼此合作的運作模式?
◎ 如何有效規劃偏鄉小校新增置的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並且發展更符因應小校特色及需
求的三級輔導運作模式?
總之,《學生輔導法》立法歷程篳路藍縷,歷時 10 年、歷任 5 位教育部長,將各界想法
的磨合與凝聚共識,終獲通過,是我國教育、輔導與諮商專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學生輔導
法》使國小輔導工作朝向專業化、系統化與完整化發展,期許未來國小輔導工作能以《學生輔
導法》為根基,由主管機關與教育實務現場的合作,持續投入熱情與活力,讓國小輔導工作發
揮「帶好每個孩子」的願景。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