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心輔手冊-國中版
P. 108

伍    介入性輔導方案


                    有些受輔學生或班級性的問題行為(如:性別平等、霸凌等議題),可能肇因於錯誤的認

               知或認知不足,輔導處(室)可以與學務處共同評估,以認知教育課程或特定輔導方案介入,

               以調整其認知及價值觀,或提升其內在自我價值。

               一、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人防治教育課程


                    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25 條,學校針對性平事件行為人得命其接受 8 小時之性別平等
               教育防治課程。防治教育課程不一定由輔導人員執行,可以遴聘校內外有此專長的教師或團體

               授課。建議防治教育課程由受過培訓者執行,並留意盡量避免多重關係影響輔導或教學成效。

               學校宜有計畫地規劃校內教師接受性平事件調查專業人才及防治教育師資的培訓,在性平事件

               發生時,才有更多人員可以共同進行事件之調查、處理與輔導工作,及時進行各項處理。

               二、綜合性輔導方案


                    針對多重行為問題或在校生活適應不良的學生,輔導處(室)與教務處、學務處可以共同
               評估、規劃綜合性輔導方案進行介入。結合活動、課程及輔導多管齊下的方式,例如高關懷班、

               多元能力開發課程、中輟復學彈性適性化課程等,帶領學生探索自我優勢能力,降低內、外在

               的不利因子,以提升其自我價值感與正向認知。

                    綜合性輔導方案彈性大且多元,各校可以依據校內學生特性及輔導需求,結合在地資源規

               劃方案內容,例如:體驗教育、戶外教學、民俗技藝、技職探索、樂器演奏等技能學習、體能

               課程、戒菸課程、法治教育課程、毒品防制課程或性教育課程等,同時配合進行小團體輔導及

               個別諮商。

                    針對高關懷學生實施的綜合性輔導方案花費許多人力、時間,牽涉到執行者、執行時間以

               及經費等,需要由輔導人員與輔導處(室)、學務處、教務處及相關行政處室人員共同規劃設

               計及分工執行,並保持密切聯繫,共同掌握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現況。























     99                                                                                                                                                                                                                                100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