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心輔手冊-國中版
P. 127

國 民 中 學     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一、受輔學生本身

               (一)認知方面:能正向看待、接納自己、展現自信;能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並嘗試可能的
                      解決方法;思考方式較為正向、有彈性;對自我及他人能有適切的期待;未再出現自傷、                                                        第四章

                      自殺意圖或行動;願意主動尋求協助即解決困難。
               (二)行為方面:問題行為影響程度減輕;問題行為發生頻率減少;能具體表達自己的需求
                                                                                                                     介入性輔導
                      或困難 / 困擾;能與人合作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願意幫助他人。

               (三)情緒方面:情緒更加穩定,情緒控制或管理能力提升,能適當表現情緒,失控情形減

                      少或未再發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當下所需的協助;能用合宜方法調適情
                      緒、轉換心情;能設身處地、同理他人感受。

               (四)就學狀況:遲到、請假或無故曠課頻率減少,能穩定到校上課;學習動機提升或有學
                      習目標;展現多元學習成就。

               (五)人際互動:負面人際互動行為減少(如衝突、攻擊行為等);正向人際互動行為增加;
                      能維持適當的人我互動界限;具有社交技巧,與人維持良好互動。
               二、家庭支持系統

               (一)學生對家庭的正向感受增加。

               (二)家長對學生的理解增加。
               (三)家長適當調整對學生之教養方式或期待。
               (四)家庭或親子、手足關係有正向改變。

               (五)家庭危機因子減少或消除,生活作息、家庭經濟趨於穩定。

               (六)家長能尋求(接受)資源協助自我增能。
               三、社會支持系統
               (一)與同儕有良好關係。

               (二)正向互動的師生關係。
               (三)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增加、並能調整互動或管教方式。




                肆    轉介處遇性輔導


                    若實施介入性輔導措施一段時間後,評估問題未見改善;或受輔學生出現嚴重的就學適應

               困難,經由學校輔導團隊評估,有引進校外專業資源共同協助學生之必要時,得進行處遇性輔

               導。不過輔導人員在轉介前,應先與受輔學生及家長說明轉介的理由及效益,取得受輔學生學

               生及家長的同意及合作,以利處遇性輔導資源能順利引入。轉介後,輔導人員應視處遇性輔導
               情形,調整但持續執行介入性輔導措施,並擔任主要的資源聯繫窗口及個案管理者,有關處遇

               性輔導工作之詳細內容,請詳見本書第五章。







 117                                                                                                             118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