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4 - 心輔手冊-國中版
P. 294
智慧小提醒:面對精神疾病受輔學生,非思不可二三事
精神疾病在實務現場中是相當棘手與複雜的挑戰,而輔導人員可以提供整合教育、
輔導、特教層面的多元介入方案,發揮學校輔導團隊之系統工作成效,扮演以促進學
生就學適應為核心目標,連結、協調各項專業資源的關鍵角色。
在實務工作中,精神疾病學生輔導應視其需求,評估連結可用資源。例如可連結
特教資源中心的情障巡迴服務,提供班級經營與個別特教介入策略諮詢;連結各縣市
輔諮中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個別諮商;若精神疾病病情尚未穩定而無法回校就學時,
部分縣市教育局會補助指定醫院提供替代性教育方案,以使學生繼續就學,維護其權
益。如台北榮總「向日葵學園(青少年日間病房)」,收治 12 至 21 歲罹患各種精神
疾病及情緒行為障礙,在病情趨於穩定(無暴力自殺傾向 ) 下,但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仍需長期維持治療及積極復健治療之青少年就讀。若精神疾病學生在校園內出現自傷
或傷人行為則須通報警消強制就醫,並進行校安通報;傷人對象若為學生,也須進行
「關懷 e 起來」之兒少保通報。自傷自殺案件亦同時轉介自殺防治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對此類學生之輔導介入是一跨階段、多系統的專業合作歷程。學
校輔導團隊應以協助學生之就學適應為目標,提供友善的學校環境、彈性多元的介入
措施及轉銜服務,以展現有別於其他專業工作之專業特色。
智慧小提醒:如何與家長溝通就醫之必要性?
通常,家長得知自己的孩子需要醫療資源介入時,第一時間多半會出現驚訝、質
疑或是抗拒反應。同理家長感受、了解其擔心是首要任務,例如擔心孩子被標籤化、
藥物的副作用,或者是不了解就醫之正向助益等,接下來,具體且清楚敘明孩子的行
為表徵與心理狀態,讓家長知悉其身心狀況需就醫之必要性和可獲得幫助的各種面向。
在溝通過程中,避免使用專有名詞,盡量口語化,倘若因資淺而難以說服家長時,可
委請資深教師或行政人員協助說明。此外,亦可視情況提供家長社區就醫資源。
教育人員(例如:導師、輔導教師)適不適合拿藥給孩子吃?
教育人員的職責通常在於瞭解學生是否有規則服藥以及服藥後的反應(例如是否
嗜睡?食量是否有變化?),倘若家長請學校老師協助於在校時間拿藥給孩子吃,為
避免爭議,可考慮先請家長簽署同意書,然後才協助學生用藥,以下提供「基隆市國
中小學校協助學生在校用藥家長委託書」範例供參考。
◎參考來源 : 基隆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285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