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心輔手冊-國中版
P. 99

國 民 中 學     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你的導師非常關心你的狀況,這也是為何他要你來找我的原因。剛剛和你討論時,我

                      發現你擔心的問題如果能有導師幫忙,會解決得更快、更有效。所以在必要時,我可能
                      會與你的導師討論看看如何幫助你。關於這個部分你有疑問、擔心嗎?」(如果受輔學                                                         第四章

                      生有很多疑慮,可進一步探索不希望與導師分享的背後想法與訊息,接著討論說明能納
                      入導師的協助,又能讓受輔學生安心的做法。)
                                                                                                                     介入性輔導
               二、注意事項


               (一)知會家長、導師及任課教師

                      輔導人員與學生進行個別諮商前,應先知會導師及任課老師;必要時,以口頭說明或簽
                      署同意書(附錄 4-6 )方式取得家長的同意及進行合作。每次晤談前應提供照會單(附

                      錄 4-7 )給導師及任課教師,讓導師和任課教師確實掌握學生的去處。個別諮商結束後,
                      若有需要亦可將照會單提供給學生,作為銷假或公假之證明。

               (二)即時完成紀錄


                      輔導紀錄是輔導工作的重要證明,輔導人員應把握重點,摘要記錄晤談內容,同時評估
                      並規劃後續各項追蹤輔導工作的時間點,例如:與受輔學生的重要他人聯繫、轉介或聯

                      繫相關資源、安排測驗、協調開會等。建議每次諮商或諮詢結束後,利用 5 至 10 分鐘
                      摘要記錄晤談內容、後續待處理協調事項,或是每天利用 30 至 60 分鐘整理當天輔導

                      紀錄,以避免因個案量多或未及時記錄,遺忘重要晤談內容及待處理工作,影響受輔學
                      生權益。有關紀錄撰寫,請見本手冊第六章。


               (三)評估諮商效能

                      在介入性輔導工作中,持續性評估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持續性評估包含三個層面:(1 )
                      介入前評估,目的在於判斷和界定諮商方向與目標,(2 )介入期間評估,目的是為能

                      及時調整介入策略以有效達成輔導目標。建議輔導人員常主動與導師或校內相關人員聯
                      繫,一方面自我檢視介入策略能否回應輔導目標;一方面可適時調整介入策略,並促進

                      系統合作,(3 )轉回前評估,受輔學生申請輔導服務的主訴問題或行為是否已解決或
                      改善,是否可回歸班級。以下茲列舉評估方法如下:

                   1.  輔導人員的自我省思:目前的諮商方向是否對受輔學生有幫助?目前的輔導介入能否有

                      效降低學生困擾、提升面對問題的能力與信心?

                   2.  與受輔學生共同檢核:與受輔學生討論目前達成了多少目標?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改

                      變?(以人際困擾為例,可評估受輔學生與同學 / 目標對象的互動改善情形為何)











 89                                                                                                              90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