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0 - 心輔手冊-高中版
P. 310
(三)增加在校人際網絡與連結。
(四)探討內在需求以提高返校動機。
二、介入輔導策略
(一)個別諮商
1. 同理瞭解:小凱常認為別人不瞭解他,但沒有考慮自己對於人際溝通應有相對的付
出。輔導人員透過同理瞭解與回應,讓小凱經驗到人際互動的接納與認同,提供修
正性的溝通經驗。
2. 價值澄清:協助小凱釐清自己對於學習的價值與想法,發現當他瞭解學習的意義後,
會更有動機投注於學習,協助其找到優勢能力及適合升學的管道
3. 自我肯定訓練:協助其透過實行計畫提升自信心,並增進人際關係知能。
4. 行為改變技術:利用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與技巧,鼓勵與增加到校的次數,增強其
上學的動機,設定層次為:經常缺曠課→進步到可以來輔導處(室)→逐漸增加回
到班級上課。
(二)親師師合作
1. 輔導人員、導師與家長共同討論,由家長分享瞭解小凱的成長過程及學習歷程,作
為擬定輔導策略之參考。
2. 導師與家人討論,發現小凱未到校時在家的作息混亂,且因為家中環境舒適、有冷
氣與網路,使得小凱到校動機更加低落。因此,由輔導人員提供策略,協助家長調
整家庭環境並降低小凱在家的便利舒適;並由導師連結補救教學資源、社團或學校
活動、擔任小幫手等誘因,增加小凱到校的拉力。
三、輔導成效
經過三個月的輔導,小凱在班級活動和人際互動皆有參與和進步。且因受邀擔任社團幹
部,逐漸穩定到校。輔導人員在晤談時也與小凱時時檢視其目標達成情形,肯定其學習態度
之調整。小凱也更能自我肯定,他練習積極面對問題、不選擇逃避,逐步奠定學習基礎。小
凱課業持續進步,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趣,在班上人際關係也漸入佳境。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