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心輔手冊-大專版
P. 134
防受輔學生再自殺。當學生已有自殺的計劃時,其自殺可能性即由「低」升至「中」;
如果自殺的計畫相當完整,則其自殺的可能性即由「中」升至「高」。
(1)是否計劃好要自殺?計畫的內容為何?
(2)該項自殺計畫是否已選好時間、地點及方法(含工具及方式)?是否有留遺書?
(3)使用的自殺方式是否會致命?
(4)是否有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想自殺?或獲救之可能性?
3. 了解先前企圖自殺之行為
了解受輔學生過往自殺未遂(含自傷或自殘等)之行為,以及過往自殺史(含過往自殺
行為是否有致死之可能?);曾經有自殺企圖的學生,尤其是在「6 個月以內」有過這
種企圖者,他/她的自殺可能性自然是較高的。如果能夠了解該生先前過程,則有助於
判斷他/她自殺的可能性。通常在該次嘗試中,若「有避免被別人發現、事前事後不告
知他人」的情形,則自殺的可能性相對提高。
4. 因應環境壓力之反應
在自殺評估上,受輔學生之人格特質與因應壓力反應有相關性之影響,當個人的挫折忍
受力較低時-面對壓力事件時,比較容易產生中等程度以上之心理反應,則自殺的危險
性就會提高。尤其在面對親人、寵物或朋友的「過世」,而有「失去」的反應,或是出
現「放棄」的念頭時,則自殺的危險性就容易提高;當這些感覺越強,自殺的危險性就
越高,代表受輔學生想以自殺來逃避面臨的壓力。
5. 周圍的支持資源
在受輔學生有困擾或情緒低潮時,來自同儕、父母以及專業人士的幫助,都可能讓他們感
受到心理的關懷與支持,避免受輔學生感覺無助、無望與孤獨,就有機會降低自殺風險。
6. 生活作息/型態與情緒的改變
在自殺身亡的個案中,憂鬱症是最常見的診斷。每個人總會有情緒不穩、難過與孤獨的
時候,但當這些感受持續存在將會影響個人日常生活,如: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飲食
與睡眠的突然改變、罪惡感、無望感或無自我價值感等;當生活秩序已廣泛的被破壞時,
自殺的危險性就越高。
7. 健康狀況與其他影響
面對身體或心理上之疾病,個人容易處於生活的焦慮與不安,甚至對於生命無法掌控與
無希望感,易增加自殺風險。青少年自殺行為有時會併有酒精或藥物濫用的情形,在許
多自殺行為的當下是受到酒精作用的影響;另外,因藥物服用的次數與用量,明顯影響
正常生活秩序,成癮後所帶來之身心痛苦,也會提高自殺危險性。專業輔導人員在具體
評估過程,可參考教育部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之「自殺危險評鑑表」,將依「判斷項
目」及「危機程度」(低、中、高)作為整體評估。自殺風險評估程度與介入,如下:
(1)高度危險程度者,盡快提供危機介入。
例如:生活安置、危機諮商等,同時尋求醫療資源轉介至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