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心輔手冊-大專版
P. 135

大專校院        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師處置,必要時強制住院,以尋求進一步的協助。此時請各校自我傷害危機處置小

                         組隨時警戒,預防勝於治療。
                    (2)中度危險程度者,積極提供進一步的心理諮商與協助,並提供危險狀況的處置。                                                           第六章

                         例如:避免隨手可得的工具在旁,必要時尋求外界資源轉介至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
                         科醫師或心理師,以尋求進一步的協助。另外,校方可聯繫家長告知學生的狀況,
                                                                                                                       處遇性輔導
                         目的是為了一同合作協助學生接受相關輔導或醫療資源。
                    (3)低度危險程度者,增加對該生的行為觀察,列為追蹤輔導的當事人;同時提供長期

                         的心理諮商,協助該生處理其內在心理困擾。

               (四)提升受輔學生自殺或自傷(自殘)之安全措施

                    1. 與受輔學生建立關係,探索其心理困擾問題與無法解決之困境:
                      部分選擇「自殺」的人並不是真的想結束生命,而是藉由自殺企圖或行為,發出求救之

                      訊息(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2015)。自殺未遂(含自傷或自殘等)之受輔學
                      生在主動或被動獲救助的過程,因個人內在之焦慮情緒與無助感受,以及對於外在協助

                      過程充滿不安全與不確定性,無法立即接受協助或真實表達困擾問題。專業輔導人員在
                      此過程可耐心及陪伴與受輔學生建立關係,以溫和與不評價的假設讓敏感的話題可以開

                      放討論,較能降低受輔學生對於自殺問題的不自在或困擾,進而了解其心理困擾問題
                      (林綺雲,2010)。

                    2. 討論自我安全措施:在經過自殺危險評估後,若發現受輔學生為極端嚴重的或重度的自
                      殺可能性時,有幾個立即的處理方式要進行(柯慧貞,2007)。

                    (1)視受輔學生自殺之衝動性與行動強度,協助受輔學生就醫;並討論需有陪伴和監護,
                         不可獨處。

                    (2)盡量去除可能的危險物品,如:刀、藥物(可代為保管,原已在服藥之受輔學生還
                         是持續服藥,以避免突然停藥會造成之影響)、繩索、木炭等。

                    3. 擬定個人化之自我安全承諾書:
                      「自我安全承諾書」包含具體可以聯繫之人員與求助資源,是協助受輔學生在情緒不穩

                      定時,藉由專業輔導人員關心與討論的過程,以連結與建立其支持性系統,並增進支持
                      性系統之相關人員對於受輔學生身心狀態之敏感度以及給予關懷。「自我安全承諾書」

                      也可協助受輔學生在情緒不穩定時(獨自一人時),藉由閱讀「自我安全承諾書」提醒
                      自己,非獨自一人面對困境,並在危急時刻尋求關鍵人員或專業資源之協助與關心,以

                      降低自我傷害之風險(參考附錄 6-1「自我安全承諾書」)。
                    4. 社會支持網絡之協助:

                      專業輔導人員在協助受輔學生避免自殺或自傷外,同時主動積極連結各項資源,包含家
                      人或親友協助、醫療與學校資源等;透過傾聽、回應與陪伴,以增加情感連結,減少受

                      輔學生之孤獨與絕望感。



                                                                                                                 126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