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6 - 心輔手冊-大專版
P. 236

理、問題解決、系統合作、個案管理、了解內部法規(例如:休、退學辦法)、熟悉外部法規(例

               如:精神衛生法/性侵害、性騷擾防治相關法規)、熟悉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認識精神疾病用
               藥、能與家長/教師有效溝通等能力。


               四、多元服務能力

                    能針對上述三級輔導制度,提供相關的支持體系,以促進輔導工作之成效。因此需要能持
               續自我檢視及遵守專業倫理、了解學校系統與結構、具備多元文化敏感度、資源整合、網路輔

               導、實務研究與發表,以及持續自我成長(自我覺察、持續學習、壓力與情緒管理、個人生涯
               規劃)等能力。







                  發展性輔導能力                介入性輔導能力               處遇性輔導能力               多元服務能力
                  ‧  跨單位關係經營與            ‧ 個案評估                ‧ 危機處理                ‧  自我檢視及遵守專業
                    合作                   ‧ 個別諮商/諮詢             ‧ 問題解決                  倫理
                  ‧ 行政溝通協調               ‧ 團體諮商                ‧ 系統合作                ‧ 了解學校系統與結構
                  ‧ 方案設計與執行              ‧ 個案管理與轉介             ‧ 個案管理                ‧ 多元文化敏感度
                  ‧ 方案成效評估               ‧ 高關懷學生輔導             ‧ 熟悉內/外部法規            ‧ 資源整合
                  ‧ 尋求外部資源               ‧ 系統合作                ‧  了解精神疾病診斷           ‧ 網路輔導
                  ‧ 輔導工作倡導                                       標準與用藥               ‧ 實務研究與發表
                                                               ‧ 親師溝通力               ‧ 持續自我成長





                                       圖 10-2 專業輔導人員應具備之專業能力指標




                參 專業增能的途徑



                    輔導工作專業化必須達到:1、專業哲理;2、專業組織;3、專業教育;4、專業證照;5、
               專業倫理守則;6、專業認同與專業使命;7、專業服務對象;8、受社會認同之專業地位及職

               稱(劉焜輝、李玉嬋,1999)。86 年公布《社會工作師法》、90 年通過《心理師法》,法律
               地位與專業架構於焉形成,後續依據兩項大法之規定,不論是社會工作師或心理師均陸續成立

               全國性或區域性公會,也陸續公告「社會工作師倫理守則」(2008)、「臨床心理師倫理準
               則與行為規範」(2011),以及「諮商心理師專業倫理守則」(2012),專業性更逐漸為社

               會大眾所認可。更重要的是,在 103 年公布之《學生輔導法》界定專業輔導人員為諮商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及社會工作師。其後陸續通過之《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與《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

               辦法》,更加確立學校專業輔導人員的角色定位與責任。






     227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